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有助于新冠肺炎的防控与救治。《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学营养诊疗专家共识(试行版)》于2月17日发布。该《共识》起草专家、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姚颖教授表示,《共识》仍处于边实践边探索的试行阶段,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办法”。
风险筛查要容易“上手”
姚颖介绍,无论是轻型患者还是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从临床上看,他们起病时普遍存在食欲不振、恶心等消化道症状,而且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往往需要呼吸机治疗,进食困难,所以营养干预很有必要。
营养干预的切入点首先就是营养风险评估。《共识》建议,新冠肺炎患者于入院24小时~48小时内要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重点关注患者过去一周膳食摄入情况,胃肠道症状和大、小便,近期体重变化以及是否存在低体重(BMI<18.5)情况等。
营养风险评估的工具则是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表。姚颖说,该量表最基本的功能是筛查,由营养状态受损评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和年龄评分三部分组成。
“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但克服困难也要做,特别是对那些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从整体来看,营养治疗应该及早关注,尽快实施。”姚颖表示,考虑到湖北省疫情的特殊性,患者多而医护人员少,同时医护人员身穿防护服,开展筛查任务繁重,所以量表应尽可能做到科学简化,而且要避免那些容易导致交叉感染的检查,让筛查工作很容易“上手”。
重型患者是讨论焦点
《共识》提出,医生应将新冠肺炎患者按照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进行分类,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营养支持计划,同时针对康复期患者,选择适宜的营养治疗方案。
“轻型患者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均衡膳食和保证能量和蛋白质足够。”姚颖介绍,轻型患者的食欲因受疾病的影响而减退,因此最佳方式是少食多餐,可以考虑加餐。而普通型患者除了强调足够能量和优质蛋白外,对经口进食不能满足能量和营养素需求的患者,建议予以口服营养补充。
“对于康复者而言,需要一个缓冲带。”姚颖说,康复者要延续住院期间的营养摄入方式,如果出院前仍在进行口服营养补充,出院后继续口服营养补充至完全恢复到正常饮食即可。
对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营养治疗选择的方式,是专家探讨的焦点,而讨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对那些经口服营养补充难以达到营养需求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通过管饲(包括鼻胃管和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是否可行。
姚颖表示,按照既往国内外有关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实践指南和共识,对于不能经口进食,或者经口进食不足目标量60%的患者建议进行管饲,应用重力滴注或肠内营养输注泵入营养液。不能肠内营养或管饲无法达到目标量60%者可给予肠外营养,目前大部分专家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营养治疗。但也有部分专家提出,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病情进展迅猛,免疫力急剧下降,营养相关指标快速变化,应考虑直接开始全肠外营养治疗,也就是将营养液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输进人体,采用这种模式一是能快速满足患者营养需求,二是可避免管饲引起患者呛咳。
“这与传统营养不良的五阶梯治疗模式似乎有一些矛盾之处。”姚颖说,按照五阶梯治疗观念,口服营养补充、肠内营养、部分肠内+部分肠外营养、全肠外营养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依据于患者是否具备肠道功能以及上一种治疗方式能否满足营养需求。“目前是特殊时期,新冠肺炎传染性强,医护人员少,工作量大,这种模式有一定可操作性,能解决临床问题才是硬道理。”
“目前,仍然在寻找证据,探索更恰当的方式为患者进行营养治疗。”姚颖说,从既往的临床研究和目前的临床观察来看,因新冠肺炎是一个表现为多器官损害的疾病,包括肺、心脏、肾、肠道(小肠)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特别是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炎症反应明显且心肺功能受损严重,使用全肠外营养时需注意液体负荷,严密监测血糖、血脂和心肝肾功能。
倡导“鸡尾酒疗法”
姚颖表示,在没有找到特效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对患者器官功能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维护绝不是单一的抗病毒治疗,而应该是综合治疗,其中营养治疗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中显得尤为突出。
姚颖提出营养治疗最理想的模式是个体化、精细化,但受目前疫情实际情况限制,很难达到。在没有足够精力和能力做到个体化营养治疗的情况下,建议早期开始营养干预,特别是对能量和优质蛋白的补充。同济临床营养科倡导“鸡尾酒疗法”,也就是在目前均衡膳食受限再加上疾病对胃肠道的影响,给患者额外口服补充多种营养素,包括一些免疫营养素,基本组合是全营养素加蛋白粉(乳清蛋白更佳),如条件允许,再加上复合维生素、益生菌、益生元、n-3多不饱和脂肪酸(鱼油)等。
“此外,在营养治疗过程中要严密监测,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姚颖说,在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包括患者的反应与情绪、食欲、胃肠道症状、体能、大小便、水肿或脱水情况,鼻饲管及肠外营养导管监测,注意心肺功能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予以积极处理。在营养参数方面,包括体重、BMI变化,条件允许时,定期测量小腿围,三头肌皮褶厚度及握力等。实验室检查方面,需要监测血常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C-反应蛋白、胆碱酯酶、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
来源:健康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