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六百多年前泰和县水槎乡西阳山就有舞龙灯的习惯,起源于林姓祖先从福建逃难至西阳山开基立业之时。当年开垦土地种植水稻时,正遇旱灾严重,禾苗枯黄,几乎颗粒无收。众村民别无他法,就到本村的康王古庙求神问卦,求雨抗灾。结果神明当真显灵,连下了多天小雨,保住了禾苗生长,并最终获得了丰收。故此为感恩龙王降雨救灾之恩和康王灵神之验,以稻草扎灯,命名为“神灯、太平灯和康王龙灯”之说,每逢新年开初,村中就组织人员,到家家户户舞龙灯,贺新年,以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
西阳山草龙灯
泰和县水槎乡
龙灯以稻草为主要制作材料
龙头一节,龙身三节,龙尾一节
龙灯队一行共有12人左右,逢闰年为13人
舞动龙灯寓意五谷丰登
草龙灯每逢新春就舞龙灯贺新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原来的舞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还增加民间花鼓戏,并到各家各户演出。如“十劝妹、十劝郎、祝赞歌”等演出节目。教育人们做好人、学好样、从古至今,所到之处深受群众欢迎。
草龙灯以稻草为主要制作材料,分为五节。龙头一节,龙身三节,龙尾一节。身披五彩色纸或彩色花布,并有乐队伴奏舞动。龙灯队一行共有12人左右,逢闰年为13人。如伴花鼓则按六、八、九之吉数组成。舞灯时在正厅中以东南、西北、中的方位按传统动作套路舞动龙灯。其寓意为五谷丰登,四门大开寓意为四季发财。提头灯和尾灯之人必需是诚实厚道、遵规守纪之人。其余提龙身之人是开朗、活泼、上进的青年才可参加舞龙。舞龙结束后一般在正月十六日这天为送神日,送至河中为之圆满结束。
来源:泰和文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