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前景不会因为当前的疫情而改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中国经济带来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面。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空间充足,各类针对性政策的出台将为战胜疫情和恢复生产提供支撑。
“零报告”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大动力。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举全国之力,团结一心,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同时,武汉和湖北也展现出了强大的担当,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推动全国其他地方的疫情防控形势得到了全面控制。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全国部分省份和地区连续出现了“零报告”,意味着工人可以逐步回到岗位上,物流将进一步畅通,街面商店可以开门营业,工厂可以有足够的条件复工复产……显然,疫情肆虐中国经济的日子不长了,中国终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并且将很快到来。
“底子厚”成为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石。看国内,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0865亿元,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看国际,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预计将达到16%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动力最足的国家。此外,科技创新仍然是推动经济高质量的“主引擎”。2019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比上年上升3位。2019年中国国家创新能力排名连续4年保持上升态势,是唯一进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所说的“中国经济具备战胜风险和挑战的良好条件,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我们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保持乐观,并相信经历此次疫情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将变得更加健康。”
“复工复产”助推经济稳步向前进。我们看到党中央高度重视疫情控制后的复工复产工作,摆出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工作的思路、举措。2月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在确保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分类指导,有序推动央企、国企等各类企业复工复产。”2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提出,“对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稳妥有序地推进复工复产;对疫情较轻的其他地区,努力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复工复产更是有着从“启动键”到“快进键”的按下态势。仅浙江湖州一地,便安排上亿元资金用于复工复产补助奖励。山东一些职能部门单位和基层党员干部创新运用智能扫码信息系统、在线复工申请软件、“云平台招聘会”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大疫情防控一线、服务企业复工复产流程再造和精准服务力度,收到了企业盈利、群众满意的效果。
“农业强”成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去年,在猪肉价格上涨的带动下,蔬菜、水果、禽类价格明显上涨。而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因物流不畅等原因,给农副食品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物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农民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困难群众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农村的春耕备耕,是在田野里播种希望。要禁止对农民的“禁足”,积极出台政策,多举措促进春播,同时在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乡土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也不能松懈,真正的打牢稳物价、稳经济、稳全局的基础支撑。
当前,最紧迫的无疑是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者都统筹兼顾好。因此,“双线作战”都要干字当头、实字托底,顾全大局,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切实做到“双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