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绝不将就|非遗泰和之蜀口茶制作技艺

泰和县产茶历史久远,清朝光绪四年(公元 1878 年)编写 的《泰和县志》第二册第三卷二十七页上记载:“康熙志按旧志 吉州……在宋时黄茶藤葛,南渡以后有茶酒铁坑坊场店肆 等……”。关于吉州藉地,县志第三册卷一舆地三页注道:“唐武 德五年即泰和置南平州……八年州废……改泰和县为太和属吉州”。陆羽茶经也阐述了吉州即今之泰和等地产茶。

蜀口茶制作技艺

泰和县马市镇蜀口洲为河水冲积土壤而成,总面积 12.85 平 方公里,四面河水环绕。东临赣江,南、西、北面是梅乌江及其 支流。洲上土地平整、土壤肥沃。茶园四周生长着樟树、板栗、 柚子、柑桔、柿子等乔木;小气候温和湿润,日照短,温射光多, 年阳光辐射总量 102 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 19℃左右,无 霜期 298 天左右,平均降雨量 1363 毫米;土壤为冲积壤土,土 层深厚,呈弱微酸性,这些良好的自然条件为产优质茶提供了适 宜的生长环境。

蜀口茶均为手工采摘

蜀口洲高坪村郭福可侨居龙泉县(遂川县原名)汤湖镇。汤 湖盛产狗牯脑茶,该茶曾在巴拿马赛会名登金榜,盛称于世。郭 将茶籽带回老家高坪村(今蜀口村),其弟郭在可将它种在宅旁 空地和园林沟边。郭仁山、郭义山的曾祖遂收籽集中种在“娘娘 园里”。其后,逐年扩种,由田头地角到成片种植。所以蜀口茶 初名为“高坪茶”。据 1959 年编印的《泰和县志》(初稿,泰和 县档案馆藏,甲种 536~537 号)记载:“本县盛产蜀口茶,又名 高坪茶,清代为朝廷贡品,驰名全国”。清末,年产茶叶一、二 百斤。民国时期,面积有所扩大。蜀口茶一年可采 4 次,其中尤以清明前精制的茶叶闻名。

纯手工精制的蜀口茶味香色清,一时为士大夫赏识。洲人欧阳棠丞系清光绪时拔贡,学问渊博,颇具声望。他在郭仁山家作客曾品饮此茶,赞曰:可称“麝月”。考“麝月”,杨慎《词品》 云:“麝月,茶名。麝言香也,月言园也。”徐陵《玉阶新咏序》 云:“麝月共嫦娥竞爽”。蔡松年《尉迟怀》中叙述:“喜银屏小语,私分麝月,春心一点。”写出了茶的香甜,鲜嫩而色秀,旖旎动人。民国初期,蜀口茶更有发展,总产三、四百斤,郭仁山、 郭义山和郭兆善、郭裕鉴、郭裕钰等家都种植,尤为仁山、义山 等名气四扬,不胫而走,畅销于吉泰各地。

上世纪 50 年代,泰和县、乡政府大力扶持蜀口茶种植业, 由单家到多家,由个体到集体,由小丘到成片,茶农小组扩为茶农社,及至整个蜀口洲。自此,高坪茶改名蜀口茶。现在,全洲常年一片葱绿,采茶姑娘花枝招展,歌声飞扬,而茶叶产量突飞 猛进。1985年,蜀口茶获吉安地区茶叶评比第二名,1987 年 4 月,在春季广州交易会上,蜀口茶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很受外商青睐。2004年,引进浙江新品种种栽技术,加工更加精细,大大地增加了茶叶产量和外销量。2010 年蜀口茶获得首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第一名、上海 世博会银奖,江西省第三届茶博会名优茶评比银奖;2011 年获江西省第四届茶博会评比银奖。2006 年 2 月 26 日,吉安 2006 乡村休闲游启动仪式后,蜀口清明茶最高价每斤达 900 元。

蜀口茶的制作

蜀口茶从采叶到制成要经过杀青、揉捻、炒二青、复揉、初 干、烘干等 6 道工序。

第1步

-杀青-

在手工制作茶专用锅中进行。锅壁用青砖磨光洗净。昼看锅底灰白,夜看锅底红,锅温为 160—180℃,鲜叶入锅时有噼噼啪啪的响声,投叶量每次为 0.5—0.6 公斤。炒叶时抛炒抖结合,先抖后闷,抖闷结合,做到快翻、高扬、撒开、捞 净,至叶表失去光泽,叶梗析而不断,叶质柔软不粘手,青气逸散,清香初露为适度,即进行起锅摊凉,历时约 4—5 分钟。

2

-揉捻-

将摊凉的杀青叶随即在具有棱骨的篾盘中进行, 一锅杀青叶作一次揉捻,用双手握茶往前后来回旋转摊揉,利用 腕力使揉捻叶不漏散外面,上下滚揉与摊、揉、抖相结合,用力要轻重适宜,揉捻叶紧卷成条即可。

第3步

-炒二青及复揉-

散发水分,进一步使叶子卷紧成条,对外形内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锅温 120—150℃,以抖炒为主,待茶条粘性减少、手握成团,抛之即散时进行复揉,使条索紧结。复揉手势要轻松,以免茶叶断碎。

第4步

-初干-

初干是在锅内进行。锅温降至 100℃左右,条索 弯曲成眉状,在锅内摩擦有点响声,手握茶叶有刺手感,白毫开 始显露时起锅,摊凉 10—15 分钟,使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防止外干内湿现象。

第5步

-烘干-

采用焙笼烘焙。焙心上垫一层洁净无异叶的纱布 或白纸,将初干茶薄铺其上,厚度不超过 2 厘米,每隔 3—5 分 钟下笼翻动一次,做到翻得轻,翻得匀。烘至足干后下笼,趁热 装箱。经过以上手工制作的蜀口茶,外形条索紧细,粗细均匀,略 带弯曲,形如鱼钩,银毫披露,白色茸毛而有光泽;汤色透明清 澈,略呈浅绿;芽尖细叶舒展,茶味浓郁,入口醇香,回味久长, 沁人肺腑。

-重要价值-

历史研究价值:清代乾隆年间曾列为贡品,为江西三大名茶之一。据1959 年编印的《泰和县志》(初稿,泰和县档案馆藏, 甲种 536~537 号)记载:“本县盛产蜀口茶,又名高坪茶,清代 为朝廷贡品,驰名全国”。营养价值:常饮蜀口茶具有提神解乏、消食去腻、益肝利肾等功效。社会效益和长效价值:蜀口茶的制作直接带动了蜀口洲的茶叶种植,再生资源特征十分明显,目前,每年的销售额 达 5000 多公斤,且形成 产量逐年上升的态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长效价值。宣传价值:近年来,蜀口茶每年都会应邀参加国内各类茶 博会、博览会、展销会,对宣传蜀口洲、推介泰和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非遗级别-

2011 年 11 月经泰和县政府批准,“蜀口茶制作技艺”列入 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 年 7 月经吉安市政府批准,“蜀口茶制作技艺”列入第 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 年 11 月经江西省政府批准,“蜀口茶制作技艺”列入 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天下茶人是一家!”

泰和人喝茶绝不将就

走,喝蜀口茶去!


来源:泰和文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