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同时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文化自信,2021年7月14日上午,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赴吉安市泰和县乡村振兴服务队来到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观看并聆听了竹笛演奏。
笛声悠扬
水槎乡中心小学位于山区,茂林修竹,青草葱翠,花香四溢,风景秀丽。志愿者们刚踏进校园,悠扬的笛声便进入耳畔。
此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整齐划一地进行竹笛演奏,笛声优美动听、婉转悠扬。
随后,志愿者们循声进入课堂,并与孩子们交流竹笛学习心得。
匠心传承
90后音乐教师肖惠文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兴趣与素养,开设竹笛课教学生们做笛吹笛,成为这个乡村小学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全职音乐老师。
肖惠文出生于江西吉安,从初中起就跟随国家一级竹笛演奏员学习竹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泰和县水槎乡从教。他从未忘记自己想做一名乡村音乐教师的梦想,也未曾放弃传承发扬竹笛传统文化的初心。
因当地竹林茂盛,他便萌生出通过竹笛教育,帮助同学们接受音乐熏陶,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同时,他也希望通过学习竹笛,同学们能培养一种课余兴趣爱好,变得更开朗、活泼,开心快乐地成长。
世世代代有许多中华儿女如肖惠文一样,传承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他们或扎根深山,潜心研究、保护文物;或坚守家乡,身体力行传承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动力。
结尾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首其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富文化底蕴。
希望志愿者们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心中生根发芽,让传统文化沐浴新时代的春风,在新时代中恣意绽放。
来源:知行V前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