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健康文明建设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乡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城乡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显著效能。毫无疑问,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但更需要根据当前农村发展的新特征、新问题、新矛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准发力,把农民群众最期盼、最关切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并善于以正确的理念引导农民,以良好的环境塑造农民,以务实的成果造福农民。

近期颁发的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当前农村的短板弱项。同时,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也需要与乡风文明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这些年来,我省持续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活动,使广大乡村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发生了喜人变化,但由于农村幅员广阔、村落散布、基础设施起点低、投资大,硬件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而且在工作思路上,也存在颜值与内涵改造的偏好取向问题。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也亟侍把触角根须深入乡村,瞄准新问题,增强针对性,引导帮助农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树立科学守法的人生理念。

突出健康乡村建设,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向深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增强人民体质。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往往偏重治疗,忽视预防,而预防和自强体魄恰恰是健康的根本基础。近年来,全面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改路成效显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垃圾清理全面铺开,改水改厕相对滞后。要进一步聚焦聚力关系农民群众卫生健康的核心问题,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上加大力度,让群众用上清洁水、能上卫生厕、生活在卫生整洁的环境中。在垃圾处理上,许多地方探索践行了一些有效途径,如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委托第三方企业统一运营,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等,要巩固成果,完善机制,查漏补缺,增强及时性、常态化,并探索开展生活垃圾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试点。   

调研发现,水的“一进一出”是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突出短板,而且也制约农村“厕所革命”的进程。首先是卫生洁净水的来源。由于农村村落远而散,目前城市管网还无法覆盖,它们或自建水塔(井水),或引山泉供水,经常因夏秋旱季水源不足,保障饮用已捉襟见肘,冲洗厕所明显顾不上。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大投入,有效破解边远山村供水基础设施难题。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突破大镇、大村集中供水重点,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其次,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管网建设力度。近几年,各级环保部门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试点示范,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发挥项目规划引领作用,扩大规模,优化方案,先大(村)后小(村),加快推进,尤其要优先解决乡镇所在地、中心村、旅游景区景点村排污管网问题。再次,用科学有效的办法完成农村“厕所革命”。大力推进城郊、集镇村庄开展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引导鼓励边远山村拆除旱厕,采用“三格式”等新技术、新模式改厕改排,改善人居卫生环境,提高村民健康水平。 

突出文明乡风建设,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引向深入。积极探索乡村文明建设的载体、抓手和切入口,把唱响主基调与落小落细紧密结合起来,既加强政策引导、法律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肓,坚定广大农民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决心;又根据乡村出现新问题,对症下药,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大力倡导祟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现代文明理念,增强群众识别抵制坑蒙拐骗、兜售假医假药假保健品的能力;抵制非法宗教和邪教煽动盅惑的定力;反对封建迷信的毅力。深入开展健康科普和野生动物保护法教育。大力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弘扬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家风家规、公序良俗,涵养淳朴文明的乡风家风。大力促进绿色环保、节约健康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养成,自觉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和农药化肥减量行动,从我做起,屋舍庭院讲卫生;从春播秋收做起,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把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要继续在农村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和打击黄赌毒行动,使广大农村不仅自然环境风清气爽,而且社会环境风清气正。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