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短板”亟待补上

疫情暴发后,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口罩荒”现象,医用物资紧缺、防护产品不足,成了目前公众最大的担忧。在2月3日上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总工程师田玉龙表示,目前医用防护服、N95口罩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

突如其来的疫情,向防疫物资供应提出了巨大挑战。连日来,不仅抗击疫情前线对专业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红外测温仪等产生了巨大需求,普通民众对口罩、消毒液、酒精等防护、消毒用品的需求量也呈几何级增长。一时间,“一罩难求”。尽管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恢复产能、扩大产能,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口罩、防护服等物资,但尚未能从根本上全面缓解防疫物资供应的吃紧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我国现行的医疗物资储备制度存在短板。

我国医疗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回溯至20世纪90年代,但无论是抗击SARS疫情,还是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都显示N95型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储备严重不足,难以应对类似大规模疫情。为此,亟待提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意识和水平,落实医疗物资储备制度,针对不同级别的危机,做好相应规模的医疗物资储备。对防疫物资储备,应坚持静态储备与动态储备相结合,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要看到,面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依赖日常医疗物资储备并不现实,保持应对疫情的生产能力就尤为重要。为此,可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鼓励企业扩大生产,确保医疗物资供应。各地还有必要建设或保留一定数量的“小汤山医院”,以应对突发传染病疫情。

来源:健康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