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古称庐陵,地处井冈山东麓。泰和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东汉末年建县,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来文风鼎盛。泰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古塔25座、古桥35座、古祠518栋、牌坊37座、古庙17座。
南无桥
南无桥座落在沿溪镇潋溪村委江畔村西南侧。为江畔村公建,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 1875年)桥三孔单拱,拱与拱之间建有三角形的护桥墩,桥面铺石,两边立有青石栏杆, 栏杆上阴刻“光绪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无阿弥佗佛”。桥长38米,宽3.35米,高3.5 米。它的保存有助于考察清代石拱桥的建筑技艺。
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飞锡桥
飞锡桥座落在碧溪镇江边村西北约1公里处的泰井公路旁。因桥西北建有飞锡阁而得名。南宋嘉熙年间江边村李氏建,历代重修。桥跨六七河,三孔单拱,用岩石并列砌置,互相扣锁而成。桥面铺条石,桥拱之间附砌三角形的护桥墩。桥长28米,宽3.4米,高5米。它的存在有 助于古建艺术的研究。
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乐善桥
乐善桥座落在苑前镇玉田村委玉田组,跨仁善河,它连通仁善河东西两岸,处于交通要道。此桥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兴建,解放后桥面铺了水泥,桥墩原有两头石刻小黄牛,现只有一头较完好,另一头损坏,其他保存较好。据清乾隆二十五年碑刻记载此桥以张氏为首,其他各村村民积极响应,捐资人员共达1400余人。此桥共8拱,主桥3拱,引桥5拱,主桥矢高4米,宽4.5米,桥拱由大块红米石构筑,此桥总长约80米,其中主桥长约30米,桥两侧有引桥,西北侧引桥(靠玉田村另有5个小拱。桥头东南侧(靠固陂圩)距桥头约8米偏南有桥亭一座,名曰:“消暑”。亭内置碑刻两通:一为《乐善桥碑》,二为《修建乐善桥乐助碑》。
该桥对于研究赣中地区建筑艺术、民风民俗和人文历史具有一定价值。2014年列为泰和县第六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仙桥
望仙桥又名迎仙桥,座落在县城东门快阁东面“望仙门”下。据传晋代王子瑶、唐代匡智叔侄 在东面王山成仙,站在桥上可望见此山而得名。桥东西向,横跨护城河,为隋唐至清代东达吉州,西至龙泉(万安、遂川)的必经桥。北宋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本县萧平野重建,清康熙、乾隆间修。桥单孔单拱,粉红石并列错缝砌成,长8.30米,宽3.33米,高3米,桥面铺青条石。它的保存有助于古建技艺和桥梁的研究。
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螺塘码头
螺塘码头位于螺溪镇普田村委螺塘自然村西牛吼江东侧,距农、林产品集散地南冈口仅一里许,江对面为吉安县永阳镇,经码头沿牛吼江顺流而下经吉安县的横江、敦厚、永和三镇可直入赣江。所以该码头处于交通要道,为水陆通衢之地,其建立对集市的繁荣与交通的便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螺塘码头建于明崇祯甲戌年(公元1634年),为明朝崇祯癸酉乡榜第四十九名(举人)里人李灿建立。它临水面高约7米,长约65米,呈八字形,两边有台阶斜入河面,一边为人渡专用码头另一边为货运码头,台阶总踏步40个,整体全用人工打造的规整的干余条麻石条从河底垒砌而成,虽历经三百八十余年至今保存尚完好。码头上还保存有风雨亭、惜字塔,旁边还有古井。其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为县内仅有。该码头的保护对于研究我县的古代交通、经济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