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主播
刘洋蓉,泰和县融媒体中心播音员,从事播音行业二十余年,音质甜美亲切,富有亲和力、感染力。
端午了,朋友用线和针缝了个驱蚊包,香香的中草药味,细细的针脚走动,洁净的纱纺布包,好有诱惑力,有想做一个的冲动。
传统仿佛只有手工才能将其留住。
但我手工不好,我还是包我的粽子好了。
粽叶在开水中烫过煮过,棕榈叶也在开水中烫过煮过,撕成条条缕缕,一半缠在木椅上,一半垂下,缠粽子用。
碱水中浸泡过的糯米,黄黄白白,散发着诱人的鲜香,拌上喜欢的口味,或橘饼胡椒,或肉末香菇,或绿豆红豆……焯过水的粽叶水中捞起,两片叶子重叠,顺手卷成尖尖的锥形,只露出花型的尾巴;拿调羹舀起掺了佐料的糯米,灌进锥形粽叶里,再用筷子插紧,让尖角处都有米粒充塞,这样做出来的粽子才紧实肥硕。末端留出的粽叶尾巴熟练的用右手指摁,用左手拇指弯,再折叠过来,如此三步,一个有棱有角的三角粽包好了,顺势就着椅背上垂下来的棕榈叶,一缠一绕一结,一个沉甸甸绿莹莹的粽子就完成了,喜气洋洋的吊在椅背上了。接下来又结上第二个,第三个……如此一个个结来,最后,拎着这一串提起,往锅里一放,添上水,猛火翻煮一两个小时,香气就飘溢庭前院后了。
最近几年,每逢端午都要亲手包裹几个粽子。手工的东西总是充满着温度,倾注着情感,叫人欲罢不能。
于丹巧舌如簧,解说传统文化头头是道。她的讲述里边,我最记得她导师给她女儿织的小毛衣,从她女儿出生开始织,一年一件,从巴掌大到两岁三岁五岁……时间流逝,这口述的画面时常在我脑海里出现,那么温暖,那么动情,回想时仿佛还有声音出现,那是怎样一种亲密无间,又是怎样的真挚温馨。
毛阿敏某次访谈节目,谈起自己恩师,感动与感激溢于言表,但她回馈恩师的不是国酒茅台,不是人参燕窝,而是经常在自己开辟的菜园中采摘一些青菜,隔三差五就给老师送去。
这个细节让我感动!这一把绿色健康的蔬菜,需要有多么的真心与真诚,这又是多么感人的师生情,这份情谊只有女儿对父亲儿子对慈母才有的体贴照顾,因为它是手工的。
教书很多年,也收到过不少礼物,记得很清楚并为此写过日志的是那袋麻花,一个高大魁梧的乡下孩子亲手炸的麻花,手工的味道,松松脆脆,鲜香美味像她的长辫子一样朴实动情。
过节了,常回家看看!
花花绿绿的钞票没有温度,大大小小的礼物包裹不住亲情,长长短短的电话拉不近距离,揉揉肩膀,按按手臂,采把粽叶包锅粽子,传统节日在手工中生生不息,挚爱亲情在零距离中幸福永驻。
编辑:赵凌桃 詹皇英
审核:杨汉廷 赵凌桃
监制:樊军
如需转载内容,请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