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里的乡愁
■傅家昆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月饼也是必备的美食。想着远去的每一个秋风微凉的夜晚,呼吸着秋收时节馨香的空气,看圆圆的明月高悬在轻云飘移的天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月饼,沉浸在阖家团圆的氛围里,任一阵一阵的欢笑声在如水的月光里荡漾开去,是多么的幸福和快乐。
童年清苦的日子,月饼是绝对的奢侈品。五、六十年代的每年中秋节,父亲总是买上五个五仁月饼,我们姐弟四人一人一个,父亲和母亲分食一个。月饼露着烤的金黄的花生和瓜子仁,还有鲜艳的青红丝,我们往往先把喷香四溢的月饼放在鼻子边贪婪地嗅上一会儿,然后再轻轻地咬一小口慢慢品味。
再长大一些,勤劳聪慧的母亲就能够自己烙月饼了。母亲向糕点铺子借来月饼模子,先是把面粉和成面团放在一边发着,接着把花生仁、瓜子仁和芝麻分别放在大铁锅里翻炒出诱人的香味。然后把早先晾干的冬瓜丝和胡萝卜丝放到小盆子里,倒进糖水和炒好晾凉的果仁腌渍一会儿,再倒入猪油和清水搅拌均匀,最后倒入粘小米粉使劲揉,直到揉得馅料表面光亮细腻,软硬适中的时候,母亲就把馅料用盖帘盖起来放在一边。
不用母亲吩咐,馋诞欲滴的我们早已经把柴草抱到灶门口,眼巴巴地等着母亲包月饼了。母亲包月饼没有任何技巧,她只是像擀饺子皮一样把面皮擀薄,接着把油光铮亮的馅料包进去团成一个圆球,放进木质模具里轻轻压平,印出好看的花纹。包好的月饼,母亲用小刷子刷一层清水,就放在涂了一层薄油的大铁锅里开始烙。母亲一边烙月饼一边用拨火棍把火苗调拨均匀,等到月饼的两面都有了微黄的颜色,母亲就用小刷子再刷上一层油,一是上色,二是防止糊皮。刚烙熟的月饼圆滚滚的,金黄油亮香气四溢,馋得我们直咽口水。母亲说晾凉了才好吃,我们就心急火燎地等。其实那时候物质还是相当匮乏的,母亲一次也就只能做十几只月饼,但是这十几只月饼如果让我们去供销社买,也是绝对买不起的。
中秋节的晚上,我们把桌子搬到院里,把小凳子摆好。凉爽的秋风吹得院子四周的向日葵花杆和满树的叶子飒飒作响,一轮金黄色的月亮从东方缓缓升起来,淡淡的光晕裹着小小的院子如梦如幻。等到月亮越升越高越来越亮,我们的中秋“晚宴”就开始了。父亲照例是要吟诵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母亲照例要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的。
一盘自家树上结的枣子,一盘母亲炒制的葵花籽,一盘金黄或者有点焦糊的月饼,一家人谈天说地,每次都兴奋得不得了。下半夜躺到床上时还在回味,幸福得一塌糊涂而不能入睡。
现在想来,母亲做的月饼是有一点干硬的,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月饼的香甜滋味。在我成人后的感觉里,好像再也没有吃到那样香甜的月饼,也无法再享受到那种田园情味的美好中秋节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