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同创 | 茂名市:一座好心之城的绿色崛起

走进深秋的茂名,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勾勒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茂名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立足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于2016年率先在粤西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提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启动“创森”以来,全市累计投入30.86亿元,共完成造林更新作业面积3.2万公顷,年均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0.70%。结合城市扩容提质,坚持“绿随路建”,新建环城林带124.28公顷,新建改造高速公路、国省道绿化带624.2公里,完善提升水系林网66.07公顷,新建城乡居住区绿道107.54公里,好心绿道成为全国首个贯穿中心城区的生态绿道。40项创森考核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

秉承好心精神 增进生态福祉

茂名是冼夫人的故里,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个朝代,曾以“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告诫后人,被周恩来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其“好心”精神成为茂名的“根”和“魂”,激励着一代代茂名人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茂名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好心”精神引领,提出构建“一核两网五廊,三区四屏多点”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把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高位推动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带动城乡绿色发展。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按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实行“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部门配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创建机制,统筹安排,压实责任,各地各部门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作为“创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截止2019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80%,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3057.70万立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51平方米,绿地质量稳步提升,绿地空间分布均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聚焦城市拓绿 构筑绿色屏障

茂名市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打造滨海绿城的必答题,多项生态工程齐头并进,围绕森林进城,实施环城森林生态屏障建设、城区绿地系统建设,扩展城区绿色空间,用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不断刷新全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2017年以来,新建露天矿生态公园、水东湾海洋公园、官渡公园等60个,品质提升新湖公园、春苑公园、合水城市湿地公园等89个,构成星罗棋布的“城市绿肺”。露天矿生态公园和博贺沿海防护林带被评为“广东生态修复十大样板工程”。

昔日寸草不生,被称为“城市伤疤”的露天矿,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复绿面积500公顷,蝶变为生态公园,创造了工矿遗址生态修复的国家样板,获批国家矿山公园,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持续关注和报道。穿城而过的“母亲河”小东江,曾是全省闻名的“火水河”,如今变得水清、岸绿、景美,形成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十里滨水景观带。曾因围海造陆、围塘养殖遭到破坏的水东湾,如今变成全国最大的人工种植红树林恢复基地,先后建立电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茂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大洲岛湿地公园,构成完善的“海上森林”生态系统,是广东省首批十佳观鸟胜地。

立足产业发展 推动创森惠民

伴随着森林城市的绿意渐浓,茂名的绿色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创森”以来,林业产业总产值逐年增加,2019年达213.54亿元,全市累计种植速生丰产林及工业原料林1164.50公顷,建设珍贵优质木材资源培育基地638.63公顷,特色水果基地718.63公顷,南药基地1371公顷,竹林基地142公顷。

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中,茂名市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共进,形成了以涉林产业资源培育、林产品加工和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荔枝、龙眼、菠萝蜜、三华李、百香果等特色林果一应俱全,电白沉香、化州橘红、高州油茶、信宜铁皮石斛等特色品牌更加响亮。茂名市现有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1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家,特色经济林24万公顷。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茂名打造了7处森林康养基地和19处森林人家,成为林业产业新的增长极。

茂名市还大力推进森林小镇、森林乡村建设,积极培育“乡村旅游+生态”新业态。2017年以来,建成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526个、森林家园70个,处处呈现出生态优美、宜居和谐美丽的新农村景象。5个乡镇被认定为广东省森林小镇,55个乡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国家田园综合体落户茂名“好心湖畔”和大唐荔乡。依托乡村景观资源,精心规划5条精品旅游线路,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圣地。

共唱绿色旋律 全民激情创森

        茂名市大力推动“创森”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调动全社会参与森林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市共唱绿色旋律,全民激情创森的浓厚氛围。

        走进茂名,“创森”宣传铺天盖地,在主要干道两侧、建筑围挡,公园、车站、校园、小区,可以看到“创森”宣传牌或电子显示屏;打开报纸、电视,可以看到森林茂名的报道;拿起手机,可以看到“茂名创森”微信公众号和“创森”公益短信的推送,“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在茂名大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茂名市建成一批森林文化广场、湿地科普馆、森林博物馆,成为向市民普及森林文化知识的科普基地。广东茂名森林公园建成全省首个森林公园自然体验示范步道,被认定为全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之一。出版《滨海绿城好心茂名——茂名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巡礼》和《茂名市古树名木》两本大型彩色画册,“森林城市·森林惠民”主题宣传、森林文化活动日、我为创森加油、摄影大赛等创森宣传活动此起彼伏,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绿色示范社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创森评选活动热火朝天。

        常态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森”主题宣传活动,“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露天矿生态公园树木认种认养认捐”“有喜事来种树”等活动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植树热潮,“清风林”“冠军林”“巾帼林”“人才林”等活动推动“创森”宣传走进千家万户。广大干部群众铭志于林、寄情于林,形成全民共建共享森林城市的良好局面。2017年以来,全市共有1552.02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树(折算)3796.48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6.91%。

强化资源保护 保障生态安全

        茂名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与资源管护并重,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遗余力地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切实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茂名市高度重视区域生态资源保护,强化湿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创新森林资源管护长效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法治体系,全面提升了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巩固了“创森”成果。一是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每年对省级以上公益林进行效益补偿;探索推行“林长制”,加强林地保护管理,组织开展“红线行动”,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和违法破坏林地行为;严格执行国家、省相关文件精神,规范了征占用林地审批手续,进一步解决开展利用与林地保护的矛盾;加强依法治林,制定了《茂名市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切实保护了造林绿化成果;依托“世界湿地日”、“森林防火宣传月”等节日,开展森林防火、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宣传活动,增强市民生态保护意识。二是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市共完成森林防火道路159.89公里,生物防火林带76公里,现有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人数125人,配置21辆森林消防车,建立了72个林火远程监控点,进一步提升了森林防火综合防控能力,出台《茂名市野外火源管理办法》,进一步压实各级、各部门森林防火责任;全市现有100个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点,定期举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培训班,市政府与各区(县级市)签订《2018-2020年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责任书》,切实提高了全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水平。三是加强林业科技的应用,荣获包括新品种选育、植物培育繁殖、生态修复和病虫害防治等科技成果10项,保障科研资金投入,提升了茂名市林业系统的科研技术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茂名市出台了《茂名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大力推动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常态化,高州市根子镇柏桥荔枝贡园,被称为“活的荔枝博物馆”,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随着绿美古树乡村、国家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的建设,千年古荔再现靓丽新姿。

        翠染茂名万物苏,水墨诗韵滨海绿。在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映衬下,“好心茂名滨海绿城”正踏歌而来。

来源:茂名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