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教师 | 做擦亮星星的人(匡小兰)

乡村的盛夏,树木葱郁,空气清新。5月,临近学年末,是毕业季,也是转学季。趁着一些家长办转学手续的时候,和家长聊了几句。

“为什么转学?”

“没人带。”

“你自己呢?”

“我自己很忙。再说,我也管不住他。”

“那去城里谁带呢?”

“放到全托学校去,让学校管、老师管。”

“小孩在哪个班?”

“四(1)班吧?”

“班主任是谁?你和班主任沟通过吗?”

“班主任好像是罗老师。”

“罗老师是四(2)班的班主任。你小孩到底在哪个班就读?”

“我也不清楚,那就可能是四(2)班吧。反正不是1班就是2班。”

我笑了笑,说:“我们四年级就两个班,当然不是1班就是2班了。你确定小孩读书的年级没有弄错吧?是不是现在就读四年级?”

家长被我一问,有点懵懂了,不确定地说:“要不,我还是打个电话问问我妈吧。”不一会儿,家长打完电话返回我办公室,说:“确定了,是读四年级。不过不好意思,我的另外一个小孩现在是读二年级,不是一年级。我修改一下吧。”说完,拿起我桌上的笔,在另一张转学证上涂改着。

“作为父亲,你连小孩读几年级、在哪个班、班主任是谁,这些都不清楚,你是怎么承担孩子父母监管职责的?”

“唉,校长,你不知道,我们平时都很忙,孩子全权交给我父母代管了。”

“再忙也要监管孩子呀!不然,你赚钱干什么呢?我想,你肯定也是为了孩子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吧。”

“校长,我们夫妻俩读书不多,这两个孩子也许遗传我们,读书没用。现在让他们去私立学校试试看。”

“你们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吗?”

“没有哦,他们知道个啥。我们辛辛苦苦赚钱想让他们去城里读书,他们哪里懂我们的辛苦。等我办好手续,到时候直接带他们去报名就可以。”

……

我没有再说话了,我知道此时的我说再多,也是徒劳。在乡村,类似这样的家长还有很多。面对这样的家长,我陷入了一种教育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此时的我,不禁想起平时老师们向我反馈的情况:大部分班级的孩子80%都是爷爷奶奶带,爸妈根本不管,爷爷奶奶也管不了。有的教师在班级群里发了消息,没有一个家长回复。

在乡村生活久了,我慢慢明白,这里除了有城市人所想象的山清水秀外,还有观念的落后、知识的贫穷、文化的缺乏……

面对乡村这样的教育状况,我一直在思考:在提升乡村教师职业素养的同时,我还应该努力提升乡村家长的文化意识和教育意识。于是,来到上模中心小学,我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亲子运动会、课堂教学家长开放日等活动,通过班级群、学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培训家长,提升家长的管理意识,让家长关注、参与学校管理中来。

很多人认为,我做的这些没有多大意义,更没有多大的作用,渺小而微弱。但是我在想,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这种状况。我常常对老师们说,即使我们做的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去发生。因为泰戈尔曾说过,天空虽然没有留下鸟儿飞翔的痕迹,但是我至少飞过。

有人说,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乡村教育总是呈缩水状态。再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的需求本能,无可厚非。所以有人说,在乡村做校长,在乡村做教师,不可能会像城里一样有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的。

但是我认为,教师事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绝不是仅仅来自地域,更来自事业与工作的本身。上一节成功的课,组织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转化一个后进学生……这些都无关城市还是乡村,它来自内心深处对职业的热爱,来自内心想要做好这件事的意愿,并觉得做好这件事有价值、有意义。

谢尔·希尔弗斯坦在《总得有人去擦星星》中这样说:“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们看起来有些昏暗/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老鹰都抱怨/那些星星以老旧而锈蚀/想换新的,我们买不起/所以请带上你的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星,都可以擦得亮亮的,终究有一天,会群星闪耀。当群星闪耀时,我们自己也变亮了。

我们乡村的教师就好比那个擦星星的人,我相信,总有一天,乡村的教育会达到我们向往的理想境界——有追求、有方向、有期待,乡村的孩子和家长们在我们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必将散作满天星星,照亮乡村的夜空,也照亮我们每一位乡村教师。

(作者: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上模乡中心小学 匡小兰)

来源:江西学习平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