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和县水槎乡90后山村音乐教师带着学生制笛吹笛的新闻在中国江西网、大江网、江南都市报、手机江西台(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安徽卫视、闪电新闻、大美江西、江西新闻广播等媒体及自媒体播报及发布后,引来了百万人次点击观看并点赞转发,让这位90后乡村音乐教师瞬间火了!他,就是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音乐老师肖惠文。
90后音乐教师打造乡村特色教育让留守孩子找到自信
水槎乡属高山地区,森林覆盖率达90%,全乡有竹林5万多亩,约有竹材700万株,年均可产竹子150万株以上。水槎乡下辖14个自然村,肖惠文所在的水槎乡中心小学,全校有800多名学生,除校长外,30多位老师全部都是80后、90后,他们都是专科或是本科学历,更不乏像肖惠文这样对教师职业有着理想和追求的年轻人,肖惠文是泰和县所有乡级学校里唯一一位专职音乐老师。
肖惠文从小在江西吉安长大,小学时便开始学起了吹笛子,因为得到音乐老师的肯定,初中时父母让他拜师江西省歌舞剧院的国家一级“尖子”演奏员涂传耀专门学习竹笛演奏。深知机会来之不易的他,更加努力刻苦。此后六年,肖惠文每周都自己一个人坐着火车到南昌学习。后来,他从惠州学院艺术表演专业毕业,来到了广东惠州市担任小学音乐老师。2009年,他荣获全国前20强竹笛演奏员称号,2011年还获得了惠州市民族器乐大赛一等奖。面对种种荣誉,肖惠文并没有骄傲和炫耀,他表示,“也曾经想过成为一名竹笛演奏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觉得当老师也不错,毕竟竹笛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乐器。”2017年底,肖惠文回到家乡通过统考,最终成为了水槎乡中心小学的一名老师。
起初,来到水槎乡中心小学,肖惠文被安排当上了一名数学老师,这令肖惠文非常烦恼。他不想放弃做一名音乐老师的梦想,不想忘记自己回乡教书的初衷,他想带着学生们演奏竹笛,让更多的乡村学生通过学习竹笛快乐起来。所以他向毛校长提出了想在学校里教孩子们吹竹笛这样的想法,“这里的畲族就是以竹为生,所以想把竹笛教育做成水槎乡小学的一个特色。”肖惠文这样说。之后他得到了校长的支持。
创办乡村特色音乐课,深受家长们的喜欢和好评
在肖惠文的坚持下,学校800名学生已经有200人在学习竹笛。肖惠文说,现在国家大力推广素质教育,乡村学校固然比不上城里的学校,但是也不能落下,乡村的学生也应该受到音乐的熏陶,再加上水槎乡遍地都是竹林,他开始尝试自己去找材料、工具,做竹笛,教孩子们吹竹笛,带着孩子们到处演奏。这样一件对乡村学生来说很奢侈的事情,在肖惠文的带领下,做到了。
后来,他利用假期时间,联系到了浙江竹笛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丁志刚,并前去杭州学习。丁志刚对于肖惠文大力推广竹笛的做法十分赞同,并免费为学校提供了114只竹笛。“这半年来,有开心也有焦虑,但是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更开朗,更活泼了!自己会不忘初心,继续坚持这件有意义的事情。”肖惠文坚定的说。
“虽然才授课半年,但是却有很多难忘的事情。”肖惠文称,学生们的状态并不是一如既往的好,在一次排练过程中,孩子们状态不佳,他也有些烦躁了,但是在第二天清晨,他们好像被组织好了一样,排好队在肖惠文的宿舍楼下吹竹笛,一连吹了一个星期。通过这个事可以看出孩子们还是很喜欢竹笛的,肖惠文自己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这里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省外打工。在采访的过程中,一位学生现场与在外打工的妈妈视频,妈妈看到孩子吹竹笛的画面后,感动的哭了,连连夸赞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位学生说:“我是被奶奶带大的,有一次在奶奶的鼓舞下,我当着奶奶的面吹奏了一段,奶奶看后高兴的不得了,说我长大了。”
肖惠文说,希望不断提升竹笛队孩子们的吹奏水平,让孩子们能带着自己制作的竹笛,从小接受音乐的熏陶,走出大山,走出江西,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演奏中国传统竹笛;而他也相信这一支小小的竹笛,还有学习竹笛的美好记忆,会伴随孩子们的一生,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
如今,在竹林间、在山脚、在溪水边,在水槎乡的每个村落,几乎每天都会听到悠扬的竹笛声。通过学习竹笛,不但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活动,也让这些乡下孩子开阔了眼界,接受到了艺术的熏陶,让他们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对于人生、未来有了新的向往和追求。
如今,在水槎乡不仅在小学校园里每日笛声悠扬,偏僻乡村也时常能听到孩童们清新悦耳的笛声,给安静的大山带来一丝清凉的中国风。
来源:泰和县融媒体中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