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入腊月的那一刻起,乡村就把喜悦和幸福挂在了每个人的心里和脸上,洒落在家家户户的院落和房间里,充满温馨和喜悦。霎时间,乡村沉浸在一份喧嚣与恬静的浮华中。
猪年腊月回了一趟老家,偶见当今乡村腊月景象。背风的墙角,老人们三个一伙,四个一堆,聚在一起,戴着老花镜,坐在条凳上,摇椅上,优哉游哉地唠着闲嗑,下着象棋,打着扑克,眯缝着眼睛,任凭冬日的阳光温柔地把周身抚摸。
三五成群的老太们,围在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落里,或抱着孙儿,或拿着针线活,叽叽喳喳,拿东家长、西家短的那些好奇、有趣的事消磨时光,打破了乡村的寂静,增加了一丝轻松和愉悦。
村子里的中青年们,此时也陆陆续续暂时结束了在城市里四处奔波的打工生活,把一年的辛勤劳作换成了一张张银行卡,纷纷从四面八方向乡村聚集,筹谋和憧憬着农家的天伦之乐。前脚踏进门,还来不及与妻儿老小诉说离家的酸甜苦辣和思念之情,后面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家事便蜂拥而至,将他们紧紧缠绕。他们像陀螺一样,风风火火,一刻不得消停,心里却心甘情愿,自得其乐。大到年货的购置,小到写春联挂灯笼,都不敢有一丝懈怠,以此来弥补常年在外对家里父母、妻儿老少的愧疚之情。
话说回来,腊月里最忙活和最辛苦的要数乡村的母亲们和少妇们。平日里,她们坚守在乡村,经营着自家的田地和庄稼,照料着家里老老少少的吃穿,她们是一个个小家的真正管家。年关,出门在外的丈夫或儿子在把辛苦钱带回来了的同时,也把活力和生机带回来了,可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用等,依然离不开她们的悉心统筹,她们又成了一个家的主心骨。大人小孩的新年衣裳、床上用品和家具的添置,她们要量入为出,未雨绸缪。过春节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鸡鸭、鱼肉、糖果糕点和蔬菜等吃货,她们要亲自操办。就连拜年的礼物她们也要及早做到心中有数……即便如此,她们也照样是满心欢喜,乐此不疲。
除了忙碌之外,乡村的集市,也绝对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离老家村子最近的三都圩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各种干货、水果和小吃,自然不在话下,就连平日只有在电视上才难得一见的各类糖果蔬菜,也密密麻麻地散落在临街的摊铺和超市之中,可谓是琳琅满目。圩镇街道上,被川流不息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平日里略显冷清的小吃摊上,变得异常火爆。出手阔绰的自如和潇洒,好像不是在花自己钱般慷慨和豪爽。相亲邻里,男女老少,见了面后都满带笑容和喜悦,似乎过往的恩仇,都在一笑之间而灰飞烟灭,悄悄地被一团和气所取代。四处高悬的大大小小的各式灯笼,以及喜庆的年画、春联、鞭炮、烟花,使原本笨拙、清冷、迟钝的腊月,变得喜气逼人,火红火红的,处处充满暖意和祥瑞。
腊月的乡村是一次生活的盛宴,周而复始地孕育着人们新的憧憬和期许。(傅家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