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 江西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正式设立的综合性大学建在泰和这个地方


杏岭弦歌  大中至正

       “杏”是育人的象征,“杏林”是指给人治病的良医,“杏坛”是过去孔子授业讲学的地方。“国立中正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江西泰和县杏岭村: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前世的宿缘?

      1934年夏天,时任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与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熊式辉游览庐山,看着眼前一片苍天寂地,蒋介石脱口而出:“此处最宜讲学,是办大学的好处所。”熊式辉当即建议,民国开创以来,江西虽地处文化发达之区,但一直没有一所本省办的大学,这所大学由江西来办,就定名为“中正大学”。熊式辉的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赞许。1936年,蒋介石拨款一百万元,作为中正大学创办基金。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建校计划被搁置。1939年后,日军大举南侵,东南数省及武汉、南昌、福州、广州等城市相继陷落,江西省政府迁往赣西南泰和县。敌军侵占长沙,四周重敌包围,万千关山阻隔,江西和邻近几省大批不甘心做亡国奴的青年学生从各沦陷区涌入赣西南。同时,在川、渝、滇的赣省名流强烈要求江西省尽快办起一所大学,以解莘莘学子求学之需。国内抗战局势进入到相持阶段后,赣西南基本无战事,在江西创办大学的有利因素又活跃起来。熊式辉再提旧议,1939年8月底,中正大学成立计划经蒋介石核准,“饬速成立”。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拨一百万元作开办费,由此“国立中正大学”成为江西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正式设立的综合性大学。

female


      1940年6月,国立中正大学筹备委员会在江西省泰和县正式成立,择定泰和杏岭为校址,并由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推荐,国民政府聘任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为首任校长。1940年9月,国立中正大学校长胡先骕正式上任。1940年10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在泰和县杏岭正式开学。第一届学生入学时,地处山区的杏岭校区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房子,校本部和图书馆这两栋建筑算是相对“宏伟”,也仅两层高;其余的建筑,包括大礼堂、实验室皆是木屋青瓦。图书馆是绝大多数学人流连忘返的圣地,晚饭后图书馆就是一个超级自习室,大伙齐聚于此,吸取知识的营养,共享难得的宁静。实验室附近的几幢教师住宅,经常被登门拜师、虚心学艺的学生们踏破门槛,每到晚上11点左右要熄灯时,杏岭校区沉浸在一片安谧之中,蔡方荫、左景媛等教授还是热情地接待来访的学生们,耐心地为他们答疑解惑。艰苦的环境,并不影响学子们求学之余丰富自己的生活。那时候的中正大学,几乎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手抄院报,虽然简单,但是发行量还不错。集邮社、诗歌朗诵社、读书社等社团在建校后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年的师生都还记得:“乘公共汽车来校,汽车终点站即在校大门一侧。”所谓的大门无非是一座竹扎兀形牌坊,青松点缀其间。

      国立中正大学创办后,始设文法、工、农3个学院18个专业和1个研究部,吸收了大批东南地区的青年学生,还吸引了大批教授专家前来执教。学校创办仅一年,就有正副教授59人(其中留学回来的教授30人)、研究员18人、讲师22人、助教27人,职员136人,在校生有628人。胡校长上任后,知人善用、广纳才贤,在“名人名校”的办学构想下,许多一流学者到校任教。其中更有众多江西籍学者,在爱乡爱国的热忱之下,纷纷放弃原有优越的工作条件,报效桑梓来正大任教。中正大学名家汇集,成为一时之盛。至1944年4月胡先骕先生辞职离任之时,校本部已拥有专职教师203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他们中有从本省“法专”“工专”等校调进的雷洁琼、王修窠、王易等教授;有从沦陷区来的俞调梅、姚显微等教授;有放弃较为安全的环境从西南大后方前来的蔡方荫、戴良谟、周拾禄等教授;也有舍弃在美国罗杰斯大学优厚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辗转万里来赣执教的双博士黄野萝教授。学校还聘有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如杨惟义、陈封怀、张肇骞、严楚江、何琦、代立生、周蔚成、赵竹韵、伍律、杨新史、欧阳祖经、左景媛、马博庵等。马博庵教授任文学院院长,蔡方荫教授任工学院院长,周拾禄教授任农学院院长。这些著名教授,肩负民族责任,以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在距抗日火线仅一百多公里的大学里辛勤耕耘,孜孜育人,造福桑梓,在历史的笔端上留下了坚定的背影和坚实的足迹。其中,尤其感人至深的是“抗日牺牲教授第一人”的姚显微。



     1945年8月15日,八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国立中正大学随即迁往南昌望城岗。1949年5月22日,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设政治学院、文学艺术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16个系。更名后,学校仍为国立综合性大学,直属中南教育部领导。以后陆续分析出江西农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在南昌市区的旧校园内,建有姚显微烈士纪念亭。2005年师大迁至其在南昌郊区瑶湖的新校区,校园内则有姚显微烈士墓。并用“取之于泰和杏岭的土,来自于泰和杏岭的植物”修建了一所“小杏岭书院”。

     1989年7月1日,“国立中正大学”在台湾复校,新建校舍位于嘉义民雄境内,非常壮观,校务蒸蒸日上。设有中国文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社会福利研究所、资讯工程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所等5个研究所,立了法学院和教育学院等七大学院。中正大学的英文缩写C.C.U. (Chung Cheng University)可以诠释为:具竞争力的 (Competitive)、具人文关怀的(Considerate)、具团队精神(United) 的──这也是新时代人们对所有中正人的期许。

     1990年7月,在“国立中正大学”的发祥地,“泰和杏岭小学”改名为“姚显微学校”。该校为完全小学,现有学生228人。学校设有“中正大学校史陈列室”,秉承“大中至正”的理念,学校共培育各类人才万余人。2009年,学校独立开发的“红色杏岭,特色德育”为课程资源的校本德育开发与研究课题,通过四年多的努力顺利结题,该课题被列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中正大学”、“姚显微”等英名将永流芳百世。(黄从周 )


总编辑:樊军
审核:杨汉廷 赵凌桃
编辑:蒋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