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

简若佩,沙村镇政府干部,201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6年参加工作,任沙村镇组织干事、扶贫干事、新圩村第一书记(扶贫联络员),青春无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做合格的基层工作者。
红色诵读
第六期
临刑前写给弟弟妹妹的诀别信
1928年9月27日,是中秋节的前一天。这天,天刚蒙蒙亮,一个穿着整齐的年轻人,神情安逸地走向了雨花台刑场。这个人名叫史砚芬,24岁,江苏宜兴人。曾领导宜兴秋收起义,打响了江南农民武装起义的第一枪。1928年5月5日,他在台城召集秘密会议时被捕,九月就义,他的亲人冒险前来收殓遗体时,在他内衣的口袋里,发现了这封血迹斑斑的诀别信——

亲爱的弟弟妹妹:
我今与你们永诀了。 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我底肉体被反动派毁去了,我的自由的革命的灵魂,是永远不会被任何反动者所毁伤!我的不昧的灵魂必时常随着你们,照护你们和我的未死的同志,请你们不要因丧兄而悲吧!
史砚芬和弟弟妹妹的感情很好,因为这是他仅有的亲人,史砚芬的父亲在他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自己和弟弟妹妹三人靠祖母、母亲纺纱织布维持生计,母亲把振兴家族的希望都寄托在史砚芬身上,从小就对他管教很严,教育他要做一个正直诚恳的人。史砚芬22岁时,母亲和祖母相继去世,长兄为父,从此,他就成了这个家里的顶梁柱,成为了家长,而如今他又不得不将这个家长的重担交给年幼的妹妹了。
妹妹,你年长些,从此以后,你是家长了,身兼父母兄长的重大责任。我本不应当把这重大的担子放在你身上,抛弃你们,但为了大我不能不对你们忍心些,我相信你们在痛哭之余,必能谅察我的苦衷而原谅我。
弟弟,你年小些,你待姐姐应如待父母兄长一样,遇事要和她商量,听她指导。家里十余亩田作为你俩生活及教育费。固我死以后,不要治丧,因为这是浪费的,以后你能继我志愿,乃我门第之光,我必含笑九泉,看你成功。不能继我志愿,则万不能与国民党的腐败分子同流。
史砚芬的远房叔叔是个地主,有一块荒地,史砚芬想种一点蔬菜,给家里解决一些生计问题,可是没想到叔叔不同意,还用棍子教训了他一顿。他不堪欺辱,就到江西南昌投奔舅父,并在南昌,他有机会了解到各地群众运动的情况,并投身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史砚芬被捕前,曾用过多个化名,被捕后,他化名余晨华。虽然受到了酷刑拷打,但他拒不投降。
现在我的心很镇静,但不愿多读多写,虽有千言万语要嘱咐你们,但始终无法写出。好,弟妹,今生就这样与你们作结了。
你们的大哥砚芬嘱

敌人对史砚芬的至死不招束手无策,最终通过江苏特种刑事法庭,以图谋颠覆党国为名判处他死刑。也只有在这封信里,史砚芬用到了自己的真实姓名。为不暴露身份,他将信放进自己的内衣口袋,希望通过死后的遗体,将信带出被家人发现,我们能找到的关于史砚芬的资料很少很少,只有从支离破碎的材料中还原这张年轻的面孔。
史砚芬的狱友贺瑞麟在《死前日记》里描述了他走向刑场的最后一幕:他穿着青绿色直贡呢夹长衫,和汉清送给他的白番布胶底鞋、白单裤。因为刚洗过脸,头发梳的光光的。他是第一个出去,神气也最安逸,砚芬临去时,还向我们行了一个敬礼——
再会
再会
史砚芬长眠在了雨花台,年仅24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