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8点,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来自泰和县人民医院儿科副护士长朱艳,成功捐献了243毫升造血干细胞,将为一位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
在温馨的病房里,朱艳半握拳头,血液顺着导管进入专门的采集机器,朱艳面带微笑,看上去精神不错。
记者: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了?
朱艳:还行。
记者:身体方面有什么不适吗?
朱艳:也还好,没有。
朱艳今年34岁,读书时,朱艳就听到内科老师讲授造血干细胞章节的内容,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可以挽救他人生命并且无损于自身健康,便萌生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念头。2008年5月,朱艳在第一次献血时便主动提出留样,自愿选择加入中华骨髓库。时隔16年,今年5月朱艳接到吉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她,她的造血干细胞血液样本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询问她愿不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身为护士的朱艳,深知配型成功非常不易,于是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捐献。2024年5至6月,朱艳积极配合完成了高分辨配型检测、体检工作。
朱艳:还是蛮震惊的,因为这个配型很难很难的,几率也是非常小。自己是一名医护人员,希望也能帮助他人,然后也是换另外一种方式救死扶伤吧。
在等待确定采集计划期间,朱艳在忙于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关注并打听捐献的后续消息,直到确定了采集计划她才放下心来。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及中华骨髓库的协调与安排,朱艳拟定于2024年7月前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始接受捐献前的预准备工作,7月正式采集造血干细胞。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医生 黄先豹:目前捐献者是打完了四天的动员剂,今天是第五天,刚开始采集了将近两个小时,预计还要采集两个小时左右。目前,志愿者的情况还是很好,状态很良好,没有什么特殊的不适。
捐赠当天13点,经过5个小时的采集,伴随着血液分离机的停止,朱艳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带着身体余温的243毫升“生命的新希望”装入医疗箱,即将从南昌运送到另一个城市,为远方的患者带去新生。她也成为全国第18002例、江西省第349例、泰和县第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江西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挂职副会长 肖守渊:这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既是她个人的荣幸,也是患者的荣幸,这个匹配也是很难的。希望我们更多的年轻人通过捐献血液的同时,多捐献8到10毫升血,这就可以成为我们资料库的成员,在这个库里面以后,血液病患者家庭和他的个人就可以在库里进行匹配,进行比对,一旦比对成功,那么救患者的这机会就大大增加,完完全全就有好的结果了。
见习记者 :卢茜 刘妤婕 肖征芳
编辑:刘子骎
编审:李文智
监制: 贺国彬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