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单条报道泰和乌鸡产业

编者按

金秋的泰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一片片丰收的景象,是大自然对泰和人民勤劳的馈赠,也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9月22日,农历秋分,我国将迎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充分做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泰和)活动宣传报道,泰和融媒全媒体平台特别推出“丰收泰和”专栏,我们将带你走进泰和的金秋,领略那旖旎的“丰”光,一同感受农民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一同聆听丰收之歌在这片土地上的欢快奏响。

今天

《人民日报》新农村版面

报道

江西省泰和县培育乌鸡产业

擦亮品牌 丰富产品

文中关注了泰和乌鸡产业发展

一起来看

江西省泰和县培育乌鸡产业

擦亮品牌 丰富产品

记者 朱 磊

清风徐徐,江西省泰和县灌溪镇桃源村千烟洲自然村林下草丛里,一只只身披洁白丝羽、头戴紫色凤冠的泰和乌鸡,悠闲地踱步觅食。“每亩林地放养不超过40只,让乌鸡在自然生态环境下生长。”中国科学院泰和千烟洲院士工作站执行站长王景升介绍,近年来他带领博士团队,试验成功“江西泰和乌鸡林下生态养殖系统”,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团队还研究推广了“经济林—泰和乌鸡套养”模式。

博士“打样”,农户跟上。灌溪镇塅坑村村民管高钢返乡创办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到千烟洲院士工作站学习乌鸡林下养殖方法后,流转1300多亩林地散养乌鸡1万多只,还在林下套种黄精等中药材、绣球等景观花。“我们林下散养的乌鸡品质更好、产蛋更多、售价更高,饲养2年的乌鸡每只能卖300多元,还供不应求。”管高钢说。

泰和乌鸡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如何擦亮品牌,让泰和乌鸡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泰和县绵绵发力、久久为功,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奖补资金500万元,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泰和千烟洲院士工作站、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从遗传育种、专用饲料、生态养殖、药用产品等方面进行研发,累计形成科研成果9项、发明专利84项。

为推动泰和乌鸡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泰和县引进培育龙头养殖、加工企业69家,去年总产值超过56亿元。泰和乌鸡产品也从过去单一的乌鸡肉、乌鸡蛋、乌鸡白凤丸,拓展到现在的乌鸡酒、乌鸡调味品、乌鸡果冻布丁等8大品类、140余种。

乌鸡“孵”出富民大产业。截至今年6月底,泰和县乌鸡饲养量618.2万羽,出栏量达502万羽,乌鸡蛋销售量达3680多万枚,同比分别增长8.8%、10.5%、26.2%。全县从事泰和乌鸡养殖农户达5800多户,户均年收入2.5万元。

来源:人民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