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洲园的文化内涵初探

三九严寒时节,天气偶尔放晴,气温升高,让人耐不住寂寞出门走走。近日,在新泰和中学东边宽阔漂亮的钦顺路人行道上漫步,一块大石头上镌刻的“龙洲园”几个金黄大字突然映入眼帘。早就知道那里在建一座公园,今天才知晓它的大名。其实不能叫大名,因为同行的几位有些文化的人都不知道“龙洲”是何意,反而说,这里是万石垄呀怎么叫龙洲园。

我们几人怀着好奇心往龙洲园里走,想一探究竟。漂亮,是第一感觉。开阔碧绿的大片阳光草地、充满诗情画意的弯弯水渠、洁白别致的网红桥,崭新气派的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停车场,往里走,还有泰书阁、儿童娱乐场,彩色游步道边新颖的路灯、别致的坐椅等,令人目不暇接。转向北面,来到接近新泰中大门前,有一个“登科雕塑墙”,上面浮雕式刻了泰和县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像:刘崧、陈循、曾鹤龄、曾彦、刘过、罗钦顺、欧阳德等,其中最显眼的是涂了大红色、阴刻杨士奇的一首诗:“龙洲过县千年谶 ,黄甲初登第一名。从此累累题榜首,东城迎喜过西城”。看到这里,就印证了我心中的猜测,我就给同行人及周边游客说一点取名龙洲园的文化内涵个人理解。

龙洲园之名包涵多重文化含义。首先是宗教文化。偌大的园内就露天刻写了二三首诗,而杨士奇这一首最显眼,诗的内容源于佛教中一个和尚的故事。

据清光绪四年《泰和县志》记载,北宋初,有一个大和尚叫定光法师,安徽同安人,从庐陵来到泰和,经玉华山脚下的黄卯冈,到县城南面准备南渡赣江,先在江边的比丘园(今西昌寺)驻足几天。突然有一天江水暴涨,村民纷纷到庙里祈求水退、保佑平安。定光法师向村民了解情况,原来是赣江边的高汇潭中一条蜃经常出来兴风作浪导致洪水滔滔。定光法师向洪水中投下一个偈,口中念念有词,过了一会儿洪水就慢慢退去,几天后在靠县城的一边露出了一片长条形、连绵不断的沙洲。定光和尚投下偈后还写了谶语留在庙里的藏经楼中,后来由僧人发现了,写的是:“龙洲过县前,泰和出状元;龙洲接金鱼,泰和出相儒;龙洲接甑篦,泰和佐皇帝。”因为那条长龙般的沙洲正好在县治南面的前方,与谶语意思一致,因此,人们就把水退后露出的这一带沙洲叫“龙洲”。当时洪水虽然退了,但那个巨蜃还会到那一带的江中掀起巨浪产生洪涝,村民就请定光法师再投偈制服它。定光和尚又投下一偈,并丢下一条绳索,把那巨蜃绑住牵到庙旁边的高汇潭里,拴到一个铁桩上,水患就基本消除,也写下一个谶语:“龙洲过县状元出,鱼坝添儿宰相生;应塔索飞遭火劫,高汇钟响出公卿。”定光法师后来南渡赣江,进入紫瑶山修炼。现在紫瑶山脚下苑前镇范围内还有一个民间信仰点叫定光寺。因此,龙洲地名的来源包含着宗教文化元素,龙洲的故事又属神话传说,有着浓厚的民间文化色彩。现在城区老南门酒厂前面还有一个村庄叫龙洲,村中刘氏祠堂的大门上镶钳的一块红米石上,还深深刻着“龙洲”两个楷书字,曾经的龙洲村委会在20多年前却并入了南门村。

龙洲这地方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作物丰收,长期以来陆续有村民在那开荒耕种,安家落户,逐渐成了一个大村庄,村民日渐富足,文化日益兴起。到了南宋前期,这龙洲村出现了著名词人刘过(1154-1206)。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他是一个豪侠式的人物,尚气节,爱文学,喜饮酒,又喜谈兵,出语豪纵,与陆游、辛弃疾等名人大家交往甚好,互相切磋诗词,还曾经是辛弃疾的幕客,词的风格与辛弃疾相近,所以当时词坛有“辛刘”之说。刘过有《龙洲词》传世,存词77首,他还向当时宰相呈写过恢复中原策略,抒发报国之志。现在江苏省昆山市仍保存有刘过墓,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看看刘过当年在武昌黄鹤楼上游的南楼与朋友小集写的一首“唐多令”词,就可了解他爱国忧国的情怀: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到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这首词中体现出刘过与辛弃疾一样饱含忧国之心报国之情,面对南宋江山的残山剩水,他充满悲愤与叹惋,一上高城万里愁。刘过的《沁园春•张路分秋阅作》中有“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抒发了恢复中原、统一江山的抱负。因此,龙洲园还包含着“修齐治平”的儒家文化内涵,有着优秀传统文化底色。

定光法师的谶语300多年后得到应验。明朝前期,泰和就出现了几名位高权重的宰相级人物:杨士奇、肖滋、尹直,其中杨士奇为四朝元老,内阁首辅。明永乐十三年(1415),县城城东人陈循金榜题名状元及第,在南京任职的杨士奇欣闻乡人大魁天下,就写了前面那首祝贺诗、预言诗。与定光法师的谶语一样,杨士奇的预言也应验了――“东城迎喜过西城”,过了 6年后,县城城西人曾鹤龄又高中状元。又过了57年(1478),沙村人曾彦又状元及第,真是“从此累累题榜首”。曾彦中状元后,当时国子祭酒、本县人罗璟(1464甲申科探花)旌送状元归第时题了一副对联:“江右贤科十回虎榜魁天下,西昌文运三应龙洲过县前”。可见当时本县的文人士大夫对定光法师的谶语都有了解。所以,龙洲园又包含着科举文化内涵,是古代泰和科举文化的一部分内容。

“西昌文运甚堪夸,三状四榜六探花。二会七解四宰相,九尚十侍佐皇家。四百进士登皇榜,千余举子顶乌纱。布按科道难记数,贡监犹如斗量沙。”这首民间流传的歌谣反映出泰和县古代人文荟萃的盛况。龙洲园中的“登科雕塑”墙上醒目标题——“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既是点睛之笔也是最好的诠注。

那些历史故事与传说,不能理解成因为有法师的谶语才出现状元,谶语得到验证也许是一种巧合。只有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矢志不渝的长期努力,才能有真实的可能。如果没有这些先贤勤奋刻苦、百折不挠、学无止境的求学精神与多年的寒窗苦读、“十年磨剑”,哪有金榜题名、光耀门庭?新泰中前面、第四实验小学西面的公园取名为“龙洲园”,或许主要取它的科举文化意义,希望莘莘学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争取实现登上龙虎榜,“鲤鱼跃龙门”,也是希望广大青少年学生要学习那些先贤不懈进取、持正守节、爱国奉献、崇德向善的品质。

但是,正如“登科雕塑”墙上的几位人物的出身与其人生成就告诉我们,不一定不登科就不能做出一番事业。杨士奇白身拜相,他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却能在明朝初期的政坛位高权重、显赫一时,在文坛也地位独尊。刘过也没有科举身份,却能成为留芳千古的文化名人。所以,一个人的品行、能力及综合素质情况是人生成就大小的最重要因素。学好文化知识考到高的分数固然是一种荣耀和追求,但一辈子的勤勉奋进,竞竞以强,也能实现行行出状元,所谓“蛟龙出自四海洋”。

徜徉在美丽的龙洲园,欣赏着县城民心工程建设新成果,令人心旷神怡,目睹那些身边的文化符号,不免有点思绪联想。

作者:刘清华(泰和县委统战部)

一级审核:张智欢

二级审核:古晓鸣

三级审核:杨汉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