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民俗——案山村龙灯



上模乡笔架山脚下的案山村,元朝至正年间开基建村,700多年来流传着一个习俗:打龙灯。

据村民传说,该村打龙灯的习俗来源于对龙文化的崇拜和对自身地理环境的热爱。案山村前面是一排连绵起伏的山岭如长龙卧波,村后,由笔架山余脉西延而来、天马山“前蹄”东驰而到,形成了四股小山岭,犹如四只跳跃的“龙”欢腾汇聚。自开基后不久,该村就开始有打龙灯的活动,村民以龙为荣,以龙为乐。相传,打起了龙灯,村前村后的五条龙才有活力,才能佑护村庄发达平安、村民安居乐业。因此扎草龙、打龙灯的制作技术和舞龙技法代代相传。到明朝中期已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舞龙技法和对龙文化的崇拜意识,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吟虎啸、龙腾虎跃、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等成为村民膜拜的景象。

龙灯的制作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致。农历小年前后,各家各户都在忙着准备春节物品时,案山村有几位年长者同时就在准备扎龙灯。最早是用稻草扎,精选一些长而细的稻草,锤软后扎成一小把一小把,再将小把捆成一大把,用草绳绑成一个50多厘米长、30多厘米直径的圆柱体,用一根长1米左右的木棒削尖一头后插入,就成了龙灯的中间一节。起先是三节龙,后来打五节龙,再有七节龙。中间几节扎的方法相同,最难扎的是“龙头”、“龙尾”。龙头要扎得有气势,嘴巴张开,龙角后跷,用木炭安装眼睛,苎麻当龙须;龙尾要扎得申张,前段圆、后段扁,衔接自然。各节扎好后用以前农家做鞋底的粗麻线把一条长约7米、宽40厘米的红布缝在各节龙背部,将它们连接起来,每节之间留一米多的间距。然后在“龙”身表面裹一层金黄色纸,上面再贴用各色有光纸剪成的一边方、一边圆的长纸条,当作龙身上的鳞片。这样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制作成了。后来,为了轻便、利于甩舞,就用竹篾丝条做龙身。二三个年龄较大的篾匠在前一年冬天就着手选竹、破篾、拉丝,编织龙身,做成7节后,让几个内行的人去装饰龙身。

打龙灯的过程更是一个系统、周密、热闹的组织活动。大年初一晚上开始,村内祠堂中就热闹非凡,龙灯舞起来了。由村中年长、排行高的村长招呼几声,大家纷纷到场。村中保管员取出祠堂柜子内的鼓、铛、锣、铮、钹几种乐器,交给几个会敲打的村民,坐在靠墙的一排木凳子敲打起来,祠堂内挤满了笑逐颜开的男女老少。舞哪节龙、打哪种乐器一般有相对固定的人员。拿龙头的“老把手”是龙灯队队长,熟悉打龙灯的每个环节、套路,还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较强的体力;甩龙尾的是个子较高的年轻人,要求手脚灵活、动作敏捷。

乐器队磨合一阵子能合上节拍后,喇叭响起来,那就是号令,大厅中间的观众纷纷散开,7个舞龙者各就各位,抓起各节,在大厅横向一字排开,向祖先牌位鞠躬作揖致敬,然后,在大厅内舞起来。周边围观村民或哈哈大笑,或指指点点:某人跟不上脚步,某人动作笨拙,某人象个拐脚子……因为开始甩得不很流畅、活跃。经过几个晚上的磨合训练,越舞越熟练,龙的活动与乐器节拍配合默契。祠堂内的观众越来越多,特别是外村来的客人,晚饭后都拥到祠堂里看热闹。一般每节龙都有相对固定的两个舞龙成员,一个打累了,另一个立即替上。有时是7个人同时轮换,大家评论看哪一批人打得好,有时是单个或几个换,要练到每7个人各就各位组合后都能甩得熟练默契,舞得炉火纯青。每个晚上要练二三个小时,中间休息时,那条龙靠在上席宝壁上,一些10来岁的小孩子也会抓起来半象不象的甩一会。

大年初六开始,龙灯队走出祠堂门了。太阳还没下山,各家就吃过晚饭,舞龙队、乐器队、灯笼队人员来到祠堂,由提红绣球的长者(总领队)带领大家,先在祠堂门口弯腰作揖敬天地,再向祖宗牌位鞠躬敬拜,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康乐。之后,近20人的舞龙队在上百名村民的拥簇下出发了,去村庄里向每家每户拜年。来到各家大门口,鼓乐齐鸣,爆竹阵阵,主人早就出来迎接,“龙”在大门框左、右两边分别腾跃游戏一阵,接着站成一排作三个揖,然后到下一户人家。

有的人家要请龙到家里去打,那就有另外的程序。前一天下午,由总领队去村里发“锦片”(用金黄色纸制作的卡片,上面画了龙图案、写了吉祥语),愿意请龙到家里打的就收下一张。每天晚上由总领队带领到领了锦片的人家去打。

来到该户人家门口,总领队带着乐器队先进厅堂,同时7节龙在那人家门口盘成一个圆形,龙头向着厅堂内高高昂起。主、客人相互说些新年吉祥话后,乐队打“小八仙”,鼓声一停,总领队高声赞诗:“祥龙到堂,万事吉祥。人寿年丰,幸福安康。”“龙腾吉祥好运来,国泰民安大发财。”赞毕,喇叭响起,这叫“呼龙”,门外盘着的“龙”,一跃而起,由龙头至龙尾依次冲进大厅,然后一字横排开向该家上席牌位作揖。接着乐器响起,舞龙正式开始。先打“四门穿花”,即对着厅堂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中点舞龙。先对上席方向舞,顿时,四面的爆竹纷纷往龙身上丢去,厅堂内烟气弥漫,爆竹声、乐器声、叫喊声振荡全屋,直冲云霄。层层烟雾中,只见“龙”腾云驾雾,忽隐忽现,畅快遨游。龙头由低到高,腾腾而起,左边三回,右边三回,后面几节跟着上下左右游动,这是对上席方向的作揖敬礼。接着,龙在厅堂上旋转、穿花,龙头时而在头顶位置腾跃,时而在半腰位置游动,龙身跟着抖动,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龙尾则快速大幅度摆动,显得栩栩如生。突然,龙身中段高高腾起,龙头从龙身下面穿过,各节龙身依次跟着穿过,整条龙在厅堂内来了一个漂亮的翻腾,龙头又游到上席中央位置腾跃。这样要来三次才算打完上席方向。接着打大门方向,再打左、右方向,舞龙方式招数相同。

打完“四门穿花”后,有柱子的“排扇屋”还要打“游四柱”。龙嘴巴先挨着上席左边的柱子由下向上抖动,龙身跟着晃动,然后在厅堂中间打一个盘旋,打一回“穿花”,回到柱子边再由下至上游一次,开始第二个回合。两个回合打完了才用同样的方式、技法“游”其他3根柱子。

四柱“游”完后,喇叭响起,龙在厅堂中央盘成一个圆形,龙头昂起向大门外,这叫“盘龙”。这样一户人家的一套龙就打完了。这时主人拿出一个红包,递给总领队表示感谢。一个晚上只能打二三户人家。打到本村最后一户结尾时,那些接受了“锦片”的人家就端着各种米果、果子,提上新年酒,集中到祠堂里,请龙灯队员喝新年酒,并表示感谢。也有其他人家端着果盒来招待,祠堂里坐的坐、站的站,欢声笑语,济济一堂。打了本村的就去外村打,周边的老居村、富芫村、北溪村、灵溪村等都到打过,因此案山村的龙灯名声传到方圆几十里之外。还流传着一首歌谣:案山龙灯打得好,活像真龙来献宝。盼望年年春来早,喜庆龙灯添热闹。

农历正月十五晚上“送龙”。龙灯队几十人先到全村各家各户大门前转一圈,表示“谢龙”,再到祠堂里完整打一套,然后向村庄前面的那条老河边出发。“龙”在前面腾跃,乐器队紧跟在后,打灯笼的在两边,很多村民点着竹片火、提着马灯、打着手电筒跟在后头,夜幕中,一条灯光闪烁的“长龙”在田野中游动。来到河边,总领队带领舞龙队对着河面恭敬地三作揖,然后各自把龙身上的“龙鳞”撕下、红布解下,龙须等饰物也都卸下,放在一堆烧毁。竹篾做的龙身就带回祠堂,第二年重复用。所有人对着河面作揖,送“龙”归大海后,再返回祠堂。总领队当着大家的面汇报今年打龙灯得到的收入,总结做得好的方面、指出不足之处。收入用于添置来年要用的器具或村内的公益事业,还上墙张榜公布收支情况。

案山村的龙灯队是村民自娱自乐活动,丰富了农民春节文化生活,加强了村民之间的沟通联系,增进了团结,淳朴了民风,孕育了对新一年的美好希望。案山村的龙灯队也与时俱进,舞出新时代的新气象。前几年,上模乡党委、政府还组织案山村龙灯队参加县、乡民俗文化展示活动,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作者:刘凤忠(2018年8月写于泰和)

一级审核:张智欢

二级审核:古晓鸣

三级审核:杨汉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