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盐入水鲜到心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要能给观众舒适的审美体验,更要能给予大家精神的丰厚养料。近日,《有盐同咸》“红”动京城,精彩开演。一起走进历时三年精心创作的大型现代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创排的背后,体味着“化盐入水鲜到心”的温暖与坚定。

“杜鹃花开慢慢红,滚水化盐慢慢融。只要郎哥对妹好,勤耕苦累天会红!”七秀婉转凄切的歌声,激起了众人的情感共鸣,大家齐声合唱,慷慨激昂,气势滔天,久久回荡在北京的夜空,博得台下一片喝彩。4月14日至15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剧场座无虚席,历时三年精心创作的大型现代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精彩开演。这部戏何以“红”动京城?它到底是如何讲好“盐”的故事?“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红色题材与吉安采茶戏究竟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

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剧照。王小宁/摄一“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新时代给江西出的庄严考卷。此次吉安精心组织创演大型红色主题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正是交上的一份特别答卷。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井冈山,懵懂、贫苦的井冈妹子七秀被迫许给地主当小妾。出嫁前,她伤心的哭声引起了路过红军的关心。为解救七秀,红军赠予她三块银元和半罐盐。不承想,这半罐盐和那个“个子高高咯、腰板笔挺、走路带风”的红军背影,犹如一颗种子,在七秀心底生根发芽。因为一个背影,七秀爱上了红军连长杨鸿飞,又因为“红军哥哥都一样,不顾一家顾万千”,七秀寻见了理想、坚定了信念,毅然投身到革命队伍中……剧本仅一万一千余字,精练又巧妙地讲述了灵魂人物七秀和红军连长杨鸿飞的情感经历,以及她的成长之路,通过《分盐》《埋盐》《化盐》《饮盐》《识盐》《歌盐》六场悲欢离合的大戏,让观众跨越时空回到井冈山,切实感受着“冇有呷,冇有盐,冇有力气”的悲伤与苦楚,体味着“化盐入水鲜到心”的温暖与坚定。

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剧照。王小宁/摄

而戏好不好,还得观众说了算。去年年底,该剧在井冈山博物馆剧场开展第三轮审查演出。这次的观众来自天南海北,有来自他乡的游客,有参加研学的学生,还有戏剧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有当地观众称赞,“演员演出了井冈山儿女真实的形象”;有资深媒体人说,“这部剧题材好,主题鲜明,故事动人,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探索出了新路”;有中学老师说,“剧作从小切口进入,接地气,笑点和泪点齐飞”……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更是直言:“(这部戏)故事新,人物新,语汇新,歌声新,舞美新,意境新,在众多同类题材中别具一格。”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能给观众舒适的审美体验,更能给予大家精神的丰厚养料。“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是朱德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提出来的。当看到吉安文艺工作者将党的这项光荣传统搬上舞台,朱和平(朱德之孙)动情地说:“什么是井冈山精神,什么是井冈山道路,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井冈山精神最核心的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就体现在“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铿锵誓言上,让苏区百姓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令他们自觉地拥护、追随。我在这部剧里就感受到这种力量,这对年轻一代非常有教育意义。”

朱德之孙——朱和平二晋京演出圆满完成的第二天,一场“来找茬”的专家研讨会正紧锣密鼓地召开,会后又要马上赶回吉安录制视频。“演一场,总结一次,提升一层”,成为《有盐同咸》创作过程中的常态。其实早在这次演出前,该剧经过了3年的反复打磨,经过了3轮审查演出、30多场汇报演出,光专家研讨会就开了9次之多,大大小小的座谈会更是不计其数。其中,编剧和导演付出的辛苦尤甚。这位年轻的一级编剧罗周,是个80后南昌姑娘,16岁到上海求学,后来去了江苏工作。20多年的辗转搬迁,并没有磨灭她身上从骨子里带来的江西人的精神特质。要是你看过这部戏,一定对戏中地道贴切的方言俚语印象深刻。第一次以乡音写作,第一次完全用山歌体抒情叙事,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都是罗周被井冈山这片灼热的红土地深深感动的印记。随着到井冈山采风,查阅史料、搜集素材,她发现“人们对信仰、对理想的执着追寻与坚守,与这种质朴的文字非常贴切”,于是在创作时除了贴合红色题材,也努力贴近江西人的文化特质和精神特质,七秀身上的那种蓬勃生命力就是典型的江西人的性格。,时长05:30视频来源:中国文艺网若说罗周是第一次和吉安采茶戏结缘,那么导演童薇薇则是第三次和吉安采茶歌舞剧院携手,由她执导的吉安采茶戏《远山》、采茶畲族戏《热血山哈》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银奖。有意思的是,童导老家正是吉安。这次为了把家乡的戏打造好,年逾古稀的童导更是把家都搬到了剧组边,在附近租了个小房子,一心扎进剧组,在酷暑之下开始了没日没夜地排练。谈及创作的心路历程,童导感慨道:“‘只要红军有盐吃,就得让老百姓的菜碗也是咸的’,这些质朴又深情的话,不仅镌刻进光荣历史,更要镌刻进人民心中。我们要让当代的我们,与他们在舞台会面。”若说主创班底的强大阵容给了我们做一部好戏的底气,优秀的演员更给了我们推出精品的信心。拿饰演七秀的吴非凡来说,她是一名粤剧演员,曾凭借在童薇薇导演的粤剧《鸳鸯剑》中的精彩表现,先后获得第1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和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从专业角度来讲,采茶戏为曲牌体,粤剧为板腔体,二者发声演唱体系不同,吴非凡最大的困难无疑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讲出最本土、最原始的吉安方言。为克服这一困难,她请老师用吉安方言讲剧中的台词,然后再录下来,一遍又一遍地听。一有空就跟别人用吉安方言交流,甚至在小卖铺买东西也操着一口“塑料吉安话”。不停扣、反复练,终于台词也得到了导演的认可,“她的台词,尤其是重要台词说得很好,听着很地道、不出戏”。除此之外,吴非凡身上吃苦耐劳的精神也颇让人敬佩。她有一段跋山涉水寻找杨鸿飞连长的戏,需要长期跪在地上挪动。“她好像不怕疼一样,每次排练都很认真,很卖力,几次下来她的膝盖都青紫得没法看了。”同剧组的工作人员无不佩服地说道。

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晋京演出专家研讨会。图源网络

三脱胎于真实感人的革命故事,编排自认真细致的优秀团队,这部戏在剧情设计、音乐表达、艺术设计等方面也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小物件串起大故事。剧情铺展以食盐为媒介、以爱情为线索、以山歌为手段,以井冈山精神为魂、以庐陵文化为骨,从“分”到“埋”到“化”到“饮”到“识”最后到“歌”,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戏剧结构架起整个故事叙述。除此之外还强调了工农兵政府的大印的重要性,罗书记把印交给了杨鸿飞连长,杨连长牺牲的时候又把它交给了七秀,说“你要保着它、护着它,带上盐找红军去”,最后收场时七秀拿出大印,更是激起了老百姓们的爱军热情,其象征性、传承性不言而喻。

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剧照。小人物彰显大情怀。七秀是一个险些被迫当地主小妾的普通村民,更是当时受压迫的众多百姓的小小缩影。戏中的她,从最开始有感于红军赠予大洋和食盐,“有盐同咸”的温暖充盈着她的心房,由此开始了觉醒的道路;再到跟着罗书记、杨连长闹革命,说出“有红军的地方就是家”的成长;最后在被敌人包围时挺身而出,说“我就是红军”的蜕变,一步步转变都有迹可循、脉络清晰。还有因信仰不同与哥哥决裂的罗书记,正义勇敢的杨连长,可爱善良的小战士银宝……跟着剧情一步步见证他们的牺牲,观众对“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感受也逐步加深。“土”民歌营造原生态。“红军哥哥慢慢走,妹妹追哥到天尽头……翻山要与哥同道,渡河要与哥同舟。有盐同咸嘞无盐同淡,跟着红军哥哥走,走过长夜到天明!”戏毕,悠扬深情的主题曲仍余音绕梁。吉安采茶戏声腔最为丰富,这一特点在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运用《反川调》《别店调》等江西特色采茶曲牌和山歌,保留原词原调,通过民间之“歌”与物质之“盐”,进而升华为蕴含“井冈山精神”的精神之“盐”。正如编辑罗周所说,用最原生态的东西才能最恰如其分地凸显人物的精神世界,充分发挥吉安采茶戏载歌载舞的风格,带观众回到最原汁原味的故事发生地。

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剧照。群像式表达引发强共鸣。区别于以往大型红色历史文化题材的以一位或两位真实人物为原型进行创作,这部戏将群体性集中到了个体身上。例如,罗思齐身上集中了曾志、彭孺的事迹,七秀身上融合了聂槐妆送盐、李尚发埋盐等党史故事的影子,杨连长身上同时体现了张子清、王尔琢的元素。在人物形象的雕琢过程中,又紧紧抓住剧中每个人物所代表的那个群体的共情点。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情感逐渐透过个体达到群体共鸣,“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主题得以升华,所有的“情”在舞台上交融,最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直抵观众内心深处。


来源:当代江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