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笔架山 • 李梅连

我这里写的笔架山是江西省泰和县上模乡的,也叫三顾山。传说是因当地姓刘的状元而得名的.他七岁时和他父亲共同作了一副对联:三顾山天赋笔架,七星垇地育文魁。

我们一众文友慕名而来,不顾下雨天气。笔架山山路刚开始一段是拳头大的鹅卵石铺就的路,可通一辆马车宽,我们边欣赏路的平整边拍摄,路边的一草一木,一叶一花都令我们新鲜。爬了大概三四里山路,道路变宽,可供三辆马车并行上山,左边大概是挖土机开发的泥土新路——还没来得及铺上水泥,右边是水泥台阶路,有点年数,因为台阶上有青苔,文友提醒我:雨天防滑。

台阶时陡时缓,缓冲地 ,文友突然吊起嗓子,呼朋引伴,声音穿透绿林,我也刚想引吭高歌,可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还有几个文友脸上豆大的汗珠滚滚而下,甚至一屁股坐湿湿的台阶上,原来他是可以像舞蹈演员一样劈叉的钢筋男可今天他当“活雷锋”——身上前后分别背了一个大大的“星火”包,一只手上提了装了八套演出服的大袋子,另一只手还要拿伞。 同坐地上的是奔走几十个国家的旅游大咖呢!她自嘲说,这几年养尊处优,出门开车,没空散步,今后要徒步上班锻炼脚力。倒是我这个年纪最大又得过癌症的大姐,时而摘“插秧果果”吃(这种野果生涩阶段酸酸甜甜,熟透时就掉得满地红色——短短的成熟期在谷雨节前后插秧时期而得名);时而走几步,就强行拉起撒赖般坐台阶的年轻人,嘴里唠叨:这样坐会得风湿病。顺着这个话题,有文友说路边有种叫“大蓬草”的草药和姜和白醋合一起敷在膝盖上可治风湿病。

水泥台阶虽有一千多个,我们队伍稀稀拉拉散布三四里路,最后还是因望见庙宇飞檐屋角而振奋起精神。山顶很平很阔,原来却不是庙宇(虽然有孔夫子和卢度的雕像),而是三顾山书院。我们先拜孔夫子,后拜卢度(他是书院的创始人)。我们的心情是敬仰的。

卢度选这么幽静的山顶,艰辛地建立书院,睿智啊!这是读书的佳境,是块风水宝地啊!

书院守护者向我们介绍说,此书院建于南北朝南朝卢度之手,他幼年修道,挑此风水宝地建书院,泰和学者刘崧写诗《水溪口望三顾山》称赞卢度:

最忆卢仙旧隐踪,

三尖平拥玉芙蓉。

寻常烟雾空濛里,

却过溪南见四峰。

笔架山峰峦清晰地呈现读书人用的笔架模样,这里海拔虽然只有四百米高,但因植被茂盛和水脉充沛,山上经常云雾缭绕,山下有水库和泉水,外地人不顾路途遥远,常用桶子来接水回家喝。

后来继承者比如肖楚,继续隐居此书院为泰和当地人培养人才,著名学生有胡銓和赵旸。还有在笔架山书院的学生的学生比如刘泓、陈循、肖桢、尹直、罗钦顺、肖云举、郭子章、吴公万、曾鹤龄等等状元进士,成就了当地“五尚书”的威名。宋高宗皇帝赞肖楚写了一首《春利辨疑》诗:

直遌权臣蔡京退,

自怡著名《春秋》兴。

胡铨赵晹奉为师,

宗经颇具明卓见。

异注不从迁就词,

非史信哉超众论。

亡诗作也辨群疑,

一王天下无他义。

我们在书院重建后添置的书桌前坐下,好像听到千百年前曾鹤龄及其师兄弟们朗朗的读书声。我们也在此召开今年的谷雨诗会。文友们时而朗诵诗歌,时而眺望天湖山和缝岭水库,时而拍摄视频,开心的笑声穿越翠竹绿林。

又下雨了,在雷声来临之前,我们迅速下山。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文友有向书院守护人借拐杖的,有留下食品轻装下山的,但还是有人两股战战坚持了十里路,快到山脚时候却摔倒在地,大家哈哈大笑、互相搀扶、吟诗鼓劲:

《虞美人听雨》南宋 •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暮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思索着蒋捷的多愁善感,我们觉得今天收获满满:我们呼吸到了山林里的新鲜空气;欣赏了这么优美的景色;瞻仰到了这么多先贤圣人画像;了解了他们神奇的成功故事;触摸到了江南才子之乡的文脉;沾到了三顾山书院清贵的文风!

作者简介:李梅连泰和县第三实验小学教师,江西省作协会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