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谷杯”“庆丰收 颂祖国”泰和县文学作品大赛优秀作品专辑(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助力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用文学形式礼赞泰和县“三农”工作取得的新成就、新面貌,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持,由中共泰和县委宣传部、泰和县文联、泰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主办,泰和县作家协会承办的2024年“山谷杯”“庆丰收  颂祖国”泰和县文学作品大赛自7月16日至8月25日面向全县公开征稿50余件,经过组织专业人士评审,评选出一批优秀作品,现发布三等奖获奖作品《身披彩霞锵锵行》《诗境快阁》《春浮诀别》等3篇。


身披彩霞锵锵行

作者:欧阳庆华

癸卯盛夏,辰时时分。

一抹朝霞诗意般铺洒在蜀江古村的青墙碧瓦和鹅卵石巷道。几只小鸟扑棱于观民祠马头墙的垛头,流啭古村惬意的时光。

观民祠内,以泰和县委宣传部“鹊巢宫”宣讲团团长、马市镇江滨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小林领衔的宣讲团一行,分别以乡村治理、健康常识等主题展开宣讲。宣讲员身着印有“鹊巢宫”字样的红色马甲,头戴小红帽,像一道绚丽的霞光映红了堂庭,锁定着村民的目光。

当罗小林出场时,总能凭借自己的妙语连珠成功出圈,引爆全场。‌

这是“鹊巢宫”民嘴讲堂众多精彩宣讲中的一场。

一直想采访罗小林,无奈他的日常是用“白加黑”、“雨加晴”来衔接的。白天不便打扰。夜色宁静时,拨通了他的手机。因为同窗,省去了寒暄。了解到我的来意后,话匣子便收不住。

小林是个有故事的人。高中毕业后做了一名民办教师,营过商,种过田。先后担任过村两委报帐员、村主任、村支部书记、村支部副书记等职。兜兜转转成为如今家喻户晓,深受百姓喜爱的资深名嘴,过程虽波澜不惊,却收获了华丽转身的完美。

2017年,小林初次走进民嘴讲堂,觉得并非想像中那么简单。由于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知识储备不足,每次试讲下来,总感觉达不到期待的效果。

如何将抽象的政策理论提纲挈领,融合成通俗易懂的“乡村味道”。怎样把宣讲内容分丝析缕,提炼为听众听得懂,愿意听,更喜欢听的“百姓语言”,从选题到定稿,都是对能力的考验。

小林的性格里有股“不做则已,做则至全”的倔犟。他发誓要恶补自己的不足。于是,发狂似地开启了高强度的学习模式,以弥补自己的短板。开弓没有回头箭 。

他像小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一样认真,每天强迫自己必须完成几个“规定动作”:至少每天背诵一条《习近平金句》;每天摘抄三百字的学习笔记;每天讲一个小故事;每晚必须学习到零点过后。看报、收看电视新闻,也成了他每天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遇到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便不耻下问,经常登门请教县党校的老师和专家。一个难点,一篇理论文章,能让他琢磨整宿。他常常把这种化繁为简的艰辛,化作挂在嘴边的鞭策:要给听众一瓢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担水。他除了不断“蓄水”,更变“蓄水”为“长流水。读书,成了他唯一的嗜好。这些年,累计摘抄笔记两百余万字。

苦心人,天不负。汗水的背后是成功的喜悦。2018年,在全镇组织的百名村支书宣讲团宣讲竞赛中一举夺魁。

小林面对的听众都是乡村的普通百姓。选题前,他先会深入到群众中进行调研,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不同声音和诉求。为了完善试讲效果,家人成了他的第一批听众。他会在镜前先对着自己试讲,自我感觉良好再要父亲和儿女们当听众。父亲曾是中学老师,一双儿女都是大学毕业,他们对罗小林的宣讲会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修改后再对母亲和妻子试讲。婆媳俩文化水平有限,她俩听懂了,说明达到了预期效果。客厅、饭桌、灶前和床榻都成了他试讲的场所。床上的妻子因一天劳累睡着了,他还在口若悬河;餐桌上的饭菜凉了,他仍滔滔不绝。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十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经历,为小林的宣讲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他善于用身边故事、百姓语言诠释党的创新理论。巧妙地将百姓的喜怒哀乐融入到党的政策法规中,以小见大。《乡村治理有你有我有他》是他结合本村村民面对旱情,共同克服困难,开渠抗旱的故事,折射出乡村治理人心齐泰山移的大道理。这篇宣讲稿被省委宣传部推送至中宣部参加奖评。

创品牌,出珍品,是小林对自己宣讲的一贯要求。他宣讲的《把支部建在群众心坎上》,反复打磨,不断完善,受到省委宣传部的高度认可。他的许多宣讲视频,多次列入省党史学习教育优秀宣讲视频反复展播,部分宣讲活动还分别被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全频头条、学习强国等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他创作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云上”宣讲视频,多次被推送到“江西党史学习教育”、“江西社科大讲堂”、“泰和云”等线上播放。他的许多贴近生活的“乡村语言”成了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口头禅:“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生前尽了孝,死后无需‘闹’,就算一把火,天堂也含笑。”、“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一次,由吉安市委宣传部组织在泰和县螺溪镇爵誉村的家风家训主题宣讲中,罗小用身边故事,发挥他风趣的语言,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领导干部。宣讲结束,永新县文明办的一位领导感慨万千。他找到小林,表示回去后马上做好三件事:一是回乡下看望父母,因为尊亲爱老不能等;二是召开一次家庭会,让每个成员明白家是爱的港湾,不是辨理的地方;三是教育小孩一定要懂得感恩,安排他们做一件报恩的孝行。

像这种发生在宣讲现场的小插曲数不胜数。小林善于利用地缘亲缘人缘关系,借助民嘴讲堂平台,宣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

本村村民张家禄原本有个美满的家庭,夫妻恩爱,儿女双全。2014年的一场车祸导致张家禄四根肋骨断裂,脾脏切除,妻子成了植物人,从此改变了这个幸福家庭的命运。十年来,张家禄既要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又要照料卧床的妻子。他的行动感动了无数人,也感动了小林。小林借助民嘴讲堂,把他的典型事迹推上了“吉安好人”、“江西好人”和“中国好人榜”。

经过风雨洗礼的灵魂,愈加闪耀。小林从普通“民嘴”到如今的核心“名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路上踏出了一条金光大道。他作为泰和县多支宣讲团团长,曾带领“百名村支书宣讲团”、“嘉禾之星-‘声’入人心好人宣讲队”、“鹊巢宫”宣讲团等民嘴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村头巷尾、茶馆祠堂、红白好事现场、便民服务现场等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义务宣讲达300多场次。矛盾出现在哪,宣讲就搬到哪;哪里有群众需要,就在哪里发声。探索出一条破解农村基层思想教育“最后一公里”的新路径。

“ 宣讲先行,工作跟进”是罗小林颇具特色的工作方法。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的基层理论宣讲员,更是一位优秀的村干部,还是一位调解矛盾的高手。每天睁开眼,矛盾纠纷、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件件牵动着他的心。他充分利用“罗小林说事室”,用“声”入心,以情感人,受到村民的高度信任。

电话那头,罗小林娓娓道来。他告诉我,明天又要去参加县里组织的一场宣讲,我怕影响到他的休息,互道晚安,便挂了电话。

点开他发来的文档,里面全是各种宣讲比赛的奖状和获得的荣誉:泰和县、吉安市“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宣讲分获一、三等奖、吉安市基层理论微宣讲大赛一等奖、江西省基层理论微宣讲大赛三等奖…泰和县“优秀共产党员”、“吉安好人”、江西省“优秀文明实践员”、江西省“最美基层文化人”、全县“十佳宣讲员”、马市镇“优秀村干部”……

荣誉等身的背后,是一种怎样的担当与付出。

天气预报播报,明天又是艳阳天,愿罗小林今晚能做个好梦。梦醒时分,正是霞光喷薄太阳初升的时候。当他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身披第一缕阳光锵锵前行,带给听众的,又将是一场感人肺腑的心灵洗涤和精神滋养。


诗境快阁

作者:刘雪丹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足迹遍布,每至一处皆抒怀,诗篇近万,但当他登临泰和快阁时,却未吟咏赋诗,仅手书“诗境”二字,此举令人费解。

泰和快阁,矗立于江西省泰和县城东侧、千里赣江之滨,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年),历经千年风雨,经过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修缮与扩建,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它初名“慈氏阁”,后更名为“快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期间,因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常登阁远眺,见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幸甚至哉,欣然易名为“快阁”,意为“阁曰快,自得之谓也”。

宋元丰年间(1082年),时任太和县宰的国子监博士黄庭坚,了结公事,登览快阁,山水夕照,八面来风,畅快一唱——“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登快阁》现世,从此,快阁名扬四海。

约一百年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陆游到江西任常平提举,受人之邀,来到快阁,驻足凭栏,远眺天高地阔,近听赣水涛涛,豪情满怀,溢于言表。

或许,诗不足以达意,所以,他大笔一挥,题“诗境”二字以概括;或许,见阁内所置黄庭坚之《登快阁诗碑》,颇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浩题诗在上头”之味,心生敬意,遂以简洁之字,留下空白,以示对前辈之敬仰。

然而,无论何种原因,陆游不会想到,晚年的自己,出于对快阁的怀想,会在退居山阴时,在鉴湖边营建自己的“快阁”,并居于此,读书、饮酒、赋诗,自得其乐;他也没料到,快阁,会因自己的“诗境”,使快阁化身为“江右诗境”,“江右”乃指江西省,此等殊荣,绝无仅有。

《泰和县志》有记载:“由是阁不以地传,而以人传,不以人传,而以先生之诗传。”前有黄庭坚抒《登快阁》,后有陆游书“诗境”,快阁,因此成为历代名人和文人墨客览胜和寄兴的佳境,成了一方汇聚无限才情和文思的“洼地”。

以“快阁江山我亦披”自居的南宋诗人赵蕃,时任太和主簿,出游时在快阁休息,晨起时来快阁登高望远,朋友造访时邀请游快阁。淳熙七年(1180年)杨万里赴官广东时路过太和,赵蕃主动邀约:“先生欲登临快阁乎?”于是,就有了杨万里《之官五羊,过太和县登快阁,观山谷石刻,赋两绝句呈知县李绅公垂、主薄赵蕃昌父》中的名句——“庐陵山水说西昌,天遣金华印此邦”。若干年后,退休在家的杨万里收到卓士直重刻山谷诗《登快阁》的拓本,旧时登快阁的场景历历在目,感慨万千,遂写下“快阁江鸥远避人,西昌山月暗吹尘。百年卓茂传诗印,印出风光色色新……”毫不吝啬地表达对快阁的认可与赞美。

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风云激荡,国运危殆,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人所俘,囚于船中,一路北上,解往大都。当船只经过泰和,绝食中的文天祥瞥见巍峨的快阁,如遇庐陵父老乡亲,心中的悲痛与思念瞬间涌上心头,泣血赋诗,作《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以志伤怀:“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竖降。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丹心不改君臣义,清泪难忘父母邦。惟恐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篷窗。”字字泣血,句句含泪;乡土情结,正气凛然;赤子之心,可歌可泣。

明代名臣杨士奇,泰和县澄江镇人,历仕多朝,身居高位。偶得机缘,重返久别的桑梓,与旧友重逢,再游故地。登临快阁之巅,心潮澎湃,感慨良多,长歌一曲,以寄情思,遂成《别后登快阁感怀》之作:“又是三载别离期,登阁凭栏百感滋。薰莸殊性难相问,枘凿异形苦难持。白发垂垂将落尽,青山依旧梦归迟。故人赠我佳言句,拟报清操似玉壶”。杨士奇,这位开创“仁宣之治”的盛世,缔造“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辉煌局面的杰出辅政大臣,当他足踏故土,置身快阁之巅,亦不免发出时光荏苒、人生无常之深沉喟叹。身处快阁,他看见了如玉壶冰般纯净无瑕的友情和超越世俗纷扰的真挚交往。

群山巍然耸立,云烟缭绕不散,天边飞来秋鹤,江上千帆竞发。明代诗人邓林,在快阁饱览此景,即作《登快阁和山谷先生韵》:“宇宙无边万山立,云烟不动八窗明。飞来一鹤天相近,过尽千帆江自横。”宇宙无边,江平海阔,现实此刻,此景此情,邓林定是想到了孟子笔下“万物皆备于我”;看到了苏轼眼中的“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他体会到在大尺度、大坐标下的浩然之气,自在洒脱。

“江气半侵岩岫晓,菜花微漏圃田春。”罗钦顺,泰和县上模乡人,明代著名理学家,春日里漫步快阁,凭栏远眺,那江气微微侵入岩岫,晨曦初露,菜花微绽,田野春意盎然。他欣欣然,继续和歌“喜看春色上蒿菜”,将春日的生机与希望融于诗中。

秋风起,雁南飞。明万历年间之秋,泰和知县唐伯元与友朋共游快阁,写下《陈司霖、陈惟直、廖元叔招陈两湖、曾二谭先生同游快阁》。他们于快阁眺望,领略秋日美景,畅谈天地人生,留下永恒回忆。

……

“澄江风物秀,快阁最牵情。”快阁,实乃人们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还有元代刘鹗,明代王直、陈循、刘崧、李萝阳,清代高咏、施闰章、梁机、刘恒,近代胡先骕、陈益清等众多文人大家为之牵挂、为之低吟、为之咏唱。它是一张耀眼夺目的家乡名片;是游子们心中的乡土化身;是见证深情厚意与高远情怀的净土;是充满诗意与宁静的圣地。它,是集风景、人物、文化于一体的诗境。

“陆游在快阁为何没有抒怀赋诗?”或许,在他登上快阁时就预见,未来会有无数文人墨客,挥毫留墨,纵情于此,留下千古佳作。题“诗境”二字,为其定名,恰如其分。

阁楼之上,千年卓茂的诗韵在飘荡,诗意馨香弥漫。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历代诗人们的才思与情怀,每一字、每一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传承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

快阁,是庐陵文化的厚重积淀,它无愧于“诗境”之名,也将继续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光耀千秋。


春 浮 诀 别

作者:温珊薇

明初燕王朱棣发动著名的“靖难之役”,建文帝的辅佐大臣方孝孺始终不屈,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施以凌迟杀害于南京。受恩师影响,其弟子四川官员方法亦写下《绝命辞》,从容赴水,以示建文旧臣忠君反叛的气节。未想,方法此大义凛然之举竟影响了此后方家数代人。忠节之气,一脉相承,到明末清初时方家后代方以智竟也以同样的气节赴江自沉。

方以智一生遭遇三次被捕,而最后一次,便是在泰和春浮园。清兵在春浮园搜捕未果后,为不连累他人,方以智不顾萧氏兄弟阻拦,慨然从春浮园复壁走出前去自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刻方以智心已决然:此去,便是永别!

1

春浮园,一个与四海知音相会之处,一片能让他内心得到宁静之地。心安即是归处,原想能在此休养生息,谁料树欲静而风不止。时代的风云总是牵扯到个人的命运,想避避不开,想躲躲不掉,哪怕你遁入空门,袈裟在身。

还记得初次受邀畅游春浮园时,正是人间四月天,江南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春浮园内,曲径通幽,小桥流水,花红柳绿。放眼望去,精致典雅的亭台楼阁或耸立于青山之上,或依附于溪水之畔,恰到好处,一一点缀于园林之中。婵娟径、芙蓉池、听莺弄……园中处处皆景,精致的设计与建造,令方以智为之惊叹:真不愧为江南第一园!而更吸引他的,还有春浮园极为丰富的藏书。此后,高僧方以智时常受春浮园主萧伯升的邀请,到春浮园升座讲学,也常带弟子前来读书论学。一来二去,与萧氏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同样是四月春景,春浮园内依然青山碧流,花香鸟鸣。只是,物是人非,自己此去便成前世来生。往事一幕幕,恍惚中,此时的春浮山水又映照出秦淮河的风光。

曾经的南京岁月,是方以智人生最为逍遥的时光。彼时,明朝虽已破败不堪,但南都金陵依然用它的艳丽繁荣虚掩着支离破碎的大明帝国。秦淮河上,画舫酒楼,夜夜笙歌。朝纲不振,方以智他们报国无门,忧思难解,唯有饮酒赋诗,追欢买笑。二十多岁的方以智正值青春年华时,且风流倜傥,才华过人,与如皋冒襄、宜兴陈贞慧、商丘侯方域并称“复社四公子”。一时,金陵城里“四公子”,秦淮河上有“八艳”,脂粉与墨香同在。秦淮河畔,才子佳人,相得益彰,便也上演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方以智常与人出入烟花之地,家人闻之甚忧,遂来信告诫其须专心攻读,以实学为务。所幸,方以智并未沉溺灯红酒绿,仍执着于对知识的追求,并于崇祯十三年一举考中进士。

2

满腹才学的方以智,精通书画诗赋、天文地理、哲学通史、中医药学,其知识之渊博,无几人能及。如此旷世奇才,却偏生不逢时,以至一生跌宕起伏,命运多舛。

当他正在京城备考时,父亲却遭人诬劾下狱。为救父亲方孔炤,他举着“请代父罪”血书奏疏,每日跪于宫门外哭求。字字血泪,皇上念及“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赦免了方孔炤的死罪,贬为庶民发配绍兴。方以智的人品与才学而后也得到崇祯皇帝的赏识,选中他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二位皇子的讲官。一年后,父亲方孔炤也应诏进京,复官任用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然而,此时的大明朝已是苟延残喘、气数将尽,不久,大顺军便攻进内城,崇祯帝自缢煤山。方以智被农民军抓捕,拷打至两髁见骨,几番气绝,但仍不肯降。后虽逃出,却颠沛流离,忧思成疾。而清顺治七年,又再被清兵俘获,在他一侧置刀剑,一侧放官服。方以智弃官服而从容走向刀剑,视死如归。清军敬他气节,便准他出家为僧。此时的方以智,望神州大地,清兵入关,国已不国,曾为鲜衣怒马胸怀壮志之志士,而今竟成青灯黄卷心如枯井之禅师,心中泣血,不由仰天长叹!

3

泰和首山上的陶庵依然静立,新增建的“濯楼”还未搬迁。一切还未开始,一切又都已结束。当初方以智来青原山任净居寺住持后,到春浮园讲学的次数就更多了,其儒、释、道三教归一的讲学,吸引了一大批弟子追随而来。青原山、春浮园一时变成了僧俗学人心中的圣地。往来间,方以智与萧伯升间的情谊也日趋深厚,陶庵,便是萧伯升专为方便方以智在泰和居住所建。也同样是萧伯升,在“粤案”事发后冒着萧家灭门的风险,将方以智秘藏至春浮园。如此情义,足以感天动地。但此时此刻,纵有万般不舍,方以智也惟有挥泪作别,心中祈愿来世再作兄弟。

送行时,庐陵父老、青原子弟,立在江岸,泪眼婆娑,依依惜别。方以智一路乘船,从赣江押往广东。途经惶恐滩时,他触景生情,不由吟诵起文天祥的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夜,天空漆黑,风雨交加,趁众人未防,方以智轻轻下船,蹈水自沉,结束了自己坎坷悲壮的一生。遗体打捞起来后,为减轻罪责,差官对外声称是因病逝世,并具文上报。

也许正因如此,史上关于方以智的死因便有了病卒与自沉两说之争。或许是惶恐滩,让方以智想起了民族英雄文天祥,想起了自己的高祖方法,因而于此自沉,追随先人,以死明志,留得忠节与正气在人间。

4

半世飘零雨打萍,尝尽人生万般味。一代大哲,最终选择了惶恐滩为归宿,永恒地化作了水中一朵圣洁的莲花。尽管净居寺监院中千贤愿以死替他申冤,尽管萧伯升兄弟愿破家财替他了难,终因案情重大,无能为力。因方以智有遗嘱,其身死后安葬于桐城浮山其母墓侧,萧氏兄弟便怀着内心无比的悲痛,饱含着泪水,在泰和的首山陶庵为他建了爪发塔,与春浮园永远相伴。

方以智一去,“粤案”一难也便成了永远的谜。因方以智的交往者多是前明的官员、入清后的遗民或抵抗者,此案便有“反清复明”之说,也说方以智是天地会创始人,春浮园复壁藏有大量的天地会的资料。而春浮园萧氏,也的确有新史料证明他们与清初的“天地会”和“反清复明”运动有关联。

几年后,当萧伯升受韩大任粮草案牵累入狱逝世,春浮园因战乱被毁,许多的谜团便伴随着春浮园一起融入了大地,尘归尘,土归土,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个解不尽的谜。

来源:泰和县文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