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根据现年88岁的坤芫村人、上模乡小学退休教师陈新玉口述当年亲眼所见,由作者记录整理成文。进坤芫村的这支队伍,当时村民不知是哪方面的军队,开始以为是解放军,经作者考证,这支队伍是中共江西工委第七工作团建立的游击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呈现给读者,永远怀念革命先辈,向伟大祖国致敬!)
我们坤芫村坐落在泰和县沙村镇绵溪村珠陵江畔的一个山岗上,整个村庄坐南朝北,前面开阔平坦的山岗高于大片农田10多米,站在村头瞭望,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泰和至兴国的公路、广阔的田野,十几个村庄尽收眼底,村子的后面还有一座小山坡。祖祖辈辈居住得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却在1949年7月中下旬,出现了一件震动全村的大事。
七月流火,艳阳高照。我们村子围绕中间一个长方形大坪(晒场)建设了20多栋土砖瓦平房,平时各家大人小孩空闲饭后都到坪上追打、聊天,好不热闹。那天上午太阳接近头顶时,我在自家厅堂上玩,偶然往外一看,坪上来了4位穿麻灰色衣服、用宽皮带、绑带扎腰的男子汉,我觉得好奇,走出大门瞄着这几个陌生人。当时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只看到他们两两分头去各户人家。接着听到大人说“是当兵的来了”。消息很快传遍全村,气氛突然紧张起来。我堂叔及村庄上的男子相互商议:“快走,躲到后背山上去!”但是这几个陌生人到各家各户,讲话相当和气,开始也没说他们是游击队员,只是询问有没有空余的房子借住、有没有蔬菜出卖、有没有柴火出卖等。
那天上午妈妈没出去劳动,早早地做了简单的中餐叫我回去吃,我们吃完饭捡拾好后,两个人进了我家,和气礼貌地向妈妈问道:“大嫂,能不能借你家的厨房我们做饭?”妈妈打量了一下他们后爽快地答应了。我慢慢消除了恐惧,近距离地看着他们。他们没戴军帽,理着平头,古铜色的脸,目光炯炯,看上去很精神。做事非常利索,洗锅、切菜、烧火很熟练。买来一个中等大小的南瓜,用水洗了洗,不削皮,切成大块后就放到锅里煮,而且他们根本没动一下我们家灶台最里角的盐钵、油壶,只从水缸里舀了一勺水到锅里。我看着心里想:这些人很本分!很守规矩!煮好一钵南瓜,他们四人就围着我家厅上的八仙桌,也不坐在木板凳子上,而是站着用手拿起南瓜块津津有味地吃。我到外面走了一下回来,那几个人就吃完中餐捡拾好厨房后离开了村子。后来,我们村民叫那几个人为“号房子的”,因为他们是打前站摸排房屋找做饭、住宿的地方。
下午两点多钟,村庄里突然来了一百左右青壮年人,有的穿灰色衣服,有的穿黑色衣服,有人扛着枪,有人拿着梭镖。这时候村里的青壮年男人都躲到村子后面的群山之中了,剩下妇女、小孩待在家里,有的从门角、窗户往外观望,一贯轰轰响的村庄突然变得很安静,弥漫着从未有过的紧张气氛。因为我上午接近那几个“号房子的”人,所以不怎么恐惧紧张了,我站在大门外廊檐下,相隔30多米观看这群新来的人。这时正烈日炎炎,晴空无云,地面热得难以站脚,但是他们一进入我村这个长方形的大坪上就在中间陆续席地而坐,有武器的都将武器靠在胸肩前,整齐地坐了几排,一位长官站到前面训话。我隐约听到“不能拿群众的东西”“在这里吃晚餐”等几个词句。我心里逐渐意识到这支队伍是老百姓的队伍,是好人。但心里想: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有问题却不敢追根挖底想,更不敢去问他们。
下午,一些人就去“号房子的”物色到的陈安命家那栋有三直的空房子进行整理打扫,一些人去村上人家借稻草、门板等。有两个炊事员仍借用我家的厨房做晚饭。我家只有厅堂和厨房两直土屋,我在厅上、外面坪上走来走去,偶尔进一下厨房,我看到他们不用我家灶前的柴茅烧火,而是用他们从其他人家买来的拆下旧屋的木板木片作燃料。他们做饭动作、程序很熟练,不太说话,但是对我的表情很友好。我特别注意厅堂横梁上挂的一个大竹篮,里面装了一篮子前几天新挖的花生,因为楼面不高,挂着的篮子又垂下一二尺,大人只要抬起头就能看到里面装的东西。我走到外面也不时回头瞟一眼这个篮子,观察了很久,那几个炊事员在厅堂、厨房间进进出出,不但没有动一下这个篮子,连看都不会看一眼!傍晚时分,他们的饭做好了,是焖的“一锅熟”,用我家的大木饭盆盛出了一大盆米饭,锅底下的锅巴也铲干净。我回到厅堂,一个炊事员卷了一块热得有点烫手的锅巴给我吃。晚餐时,尽管这有些人家打开大门,有桌有凳在厅上,但这些人都站在仍充满暑气的坪上吃饭。晚上,他们就在陈安命家那栋房子的楼上、地面住宿,尽管人多拥挤,但没有轰轰响的嘈杂声。这一晚,村里非常安静。
第二天一早起来,大家都很惊讶:这支队伍走掉了!全村没有谁知道他们昨晚什么时候走的。但是,他们住的那栋房子楼上楼下打扫得干干净净,借用的东西都放回了原处。我家厨房、厅堂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妈妈早上去挑水时,发现自家的水缸里已装满了水。大家由衷感叹“这是一支爱护老百姓的好队伍!”那些躲到山里的男丁第二天就回到了村庄。当时村民纷纷猜测、议论:我们将要迎来一个新世界!
来源:泰和县委统战部 刘清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