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胜景笔架山

笔架山由武夷山脉从东南绵延而来,西北由罗宵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脉盘桓而至,两山余脉绾结于泰和县上模乡挺起一座神奇的笔架山。它有数峰相连,巍然屹立,如并排站立的巨人相互顾盼,又如一座巍峨端庄的笔架耸立,因此叫“三顾山”,又叫“笔架山”。

笔架山风光秀丽,景致奇特。山上林木葱郁、清泉淙淙,周边群山环绕、峰峦叠翠。山下有“龙王潭”,潭水清冽晶莹、澄澈宁静,像一个大砚池镶嵌在万木争荣之中。潭边有几个山洞,传说古时候会冒出油、盐、米,周边的村民遇到灾荒,前去烧香敬拜,第二天就会出现茶油、食盐、大米。龙潭旁边有一块奇特的大石头,传说是龙王与寺庙高僧对弈的棋盘石。山北麓岿然矗立着宋明时期文人的“读书台”“揭榜台”,北面山脚曾经有始建于唐朝的护国寺。山的南面有修建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缝岭水库,碧波荡漾,水光粼粼,灌溉着万亩农田。

“最忆卢仙旧隐踪,三尖平拥玉芙蓉”,这是明朝诗人刘崧对笔架山的赞美。 1500多年前,笔架山上就有师传徒受、书声播衍。据光绪四年《泰和县志》记载,东晋卢度,字彦章,始兴人,幼修道,南朝宋元嘉年间从张永北侵魏,永败,魏人追急,至淮,不得渡,自誓今后不杀生。须臾见两盾流来,接之得渡,遂隐居三顾山(公元455年)。卢度在三顾山潜心修道,收纳弟子,传授《道德经》《黄庭经》等。

明万历《吉安府志》记载:肖楚(1064年-1130年),字子荆,云亭乡大原(属今冠朝镇社下村月冈自然村)人,治《春秋》,苦学二十余年,不急仕进。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留太学。元符二年(1099年)解试,贡礼部不第。师淮海孔氏伊川程氏。时蔡京当国,禁《春秋》之学,楚慨然而引还,誓不复仕,退而纳徒著书,隐居三顾山(1104年),自号“三顾隐客”,创建三顾山书院,亲自执教。弟子百余人,胡铨、赵旸、冯澥等皆师事之,一时名闻天下。建炎四年(1130年)卒,胡铨等私谥其清节。著有《春秋经辨》十卷、《三顾隐客文集》十一卷。宋高宗皇帝为《春秋经辨》题诗赞赏。

上模乡《西平刘氏族谱》第一册记载:三顾山腰一块大石“乃肖清节先生之读书台”。刘敏求、杨万里、杨士奇、解缙、罗钦顺等都登临游玩过笔架山、读书台,留下很多诗文瑰宝。今冠朝镇社下村月冈自然村村民保存的《大原肖氏族谱》中,详细记载了其先祖肖楚的生平事迹、著作《春秋经辨》,还有《宋清节先生传》《清节先生墓志铭》、胡铨著《春秋辨疑原序》、南宋初兵部尚书陈鹤的《清节先生书院诗》等。

肖楚的众多门生中,胡铨最为出众。《青原区志》记载: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南宋庐陵芗城(今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建炎二年(1128年)殿试,高宗皇帝取为进士第五,入枢密院任编修。胡铨竭力反对与金议和,当时奉称为“中兴第一,可与日月争光”,上疏斩奸侫秦桧、王伦等,被革职发配到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南宋绍兴三十三年(1163年)孝宗即位,胡铨重被起用,任左奉议郎、知饶州、史部官员。孝宗召见胡铨问政,他提出“修德、结民、练兵、观衅”意见,都被采纳。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宋与金在符离战败,与金议和之风又起,胡铨力排众议当着十几位大臣的面向孝宗进谏,反对议和。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胡铨升任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同修国史,领兵抗金。胡铨是南宋一位坚持抗金、嫉奸如仇的伟大爱国者,他的一生如他自己诗所言:“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怯胆寒。”现吉安市区“庐陵文化生态园”中精选了古代“崇文正气”最具代表性5位人物图像上“名人墙”, 胡铨是其中之一。

南宋时期,泰和西平等南方地区贫瘠荒蛮,常有盗寇出没,朝廷设置巡检司,派官兵镇驻,护卫南方安宁。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吴公万被敕封为统兵总督都、招讨使,来到西平安营扎寨,除暴安良,确保了一方平安。吴公万为笔架山下老居村的吴姓开基祖。其五世孙吴叔啟从文天祥起兵勤王。山脚西北二公里的北溪村刘氏有“祖孙勤王”的佳话,清光绪四年《泰和县志》记载,刘子维,讳昌,南宋初,俱饷勤王,犒军有功,高宗皇帝绍兴三年(1133年)下诏旌表,赐名惠义,准建坊。其曾孙刘庆善,字居晋,馈饷勤王,供给岳飞派来的三千剿匪将士,理宗皇帝绍定二年(1229年)发敕命旌表。刘居晋晚年还招募30多名子孙族人从文天祥起兵勤王。

千百年来,笔架山上的书院传播的“精、气、神”化育出周边乡村爱国正气,崇文尚德,兴学办校,尊师重教之风。大小书院、私塾曾经遍布乡村,琅琅书声时时在山野村庄萦绕。钟灵毓秀的笔架山,孕育出周边很多文韬武略、俊采星驰的历史名人。冠朝镇明朝兵部尚书郭子章写的“三顾双凤层溪水,十里一相五尚书”就是笔架山周边人文兴盛的最好佐证:有沙村镇高陇村明朝内阁大臣尹直,冠朝镇社下村宋朝礼部尚书易祓(fu)、墩陂村明朝工部尚书肖祯、冠朝村明朝兵部尚书郭子章、社下村明朝礼部尚书肖云举,上模乡上模村明朝吏部尚书罗钦顺。

笔架山的东北面两公里处有一个千年古村——老居七星垇村。明朝天顺丁丑年(1457)的一个夏夜,一户世代书香人家一名男孩出生。传说他出生前连续多日夜晚,环村的几口水塘中有七颗硕大的星星熠熠闪耀。村民感觉奇异,认为是上天预示有贵人降村,因此该村更名为“七星垇村”。那个男孩叫刘鸿,名云表,号七星居士,成化丁酉年(1477年)20岁时中江西乡试举人,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其著作《七星文集》由理学家罗钦顺作序,部分篇目收入四库全书。明成化年间因赴朝廷为皇太后做了一篇感天动地的祭文得到御赐“天下奇才”的美称。

传说刘鸿三岁不会走路,七岁不会说话,一年除夕,他父亲在厅堂写春联,因他家的庭院大门对着不远处的三顾山,上联写道:“三顾山天排笔架”,可他左思右想总想不出下联,在庭院里边走边念着上联。此时,刘鸿来到庭院,听父亲念完上联,立即回对下联:“七星垇地应文魁”。父亲见儿子会说话了,且开口成对,万分惊喜,问道:“文魁指的是谁呀?”刘鸿从容地回答道:“三顾山作笔架,将为我所用呢。”

七星垇村在明末清初还出现了“一门五进士,四代七擢科”的科场奇迹、文化盛况。《西平刘氏族谱》记载:二十一世遂重,明万历己丑(1589)岁贡士,任慈利训导(今湖南省慈利县);其长子大观,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贡士,任渑池知县(今河南省渑池县);其次子大受,明万历己酉(1609年)湖广举人,癸丑(1613年)廷试进士,任淮阳御史,鸿庐太仆寺卿(今河南省淮阳县)。大受长子之震,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廷试进士,任枣阳知县(今湖北省枣阳县);大受次子之恒,明经进士,任襄阳府教谕(今湖北省襄阳市)、谷阳知县(今安徽省谷阳县);大受三子之益,清康熙年间明经进士,任广州司训、淮阳知县。之震之子应环,清康熙年间明经进士,任应山府教渝(今湖北省广水市)。

笔架山西面三公里远的西岗村,明朝理学大家罗钦顺家“一门四进士,伯侄两鼎甲”。罗钦顺明弘治六年(1493年)探花及第之后,他的两个弟弟罗钦忠、罗钦德弘治十二年又登同榜进士。他的侄子罗珵(chéng)嘉靖十七年(1538年)又高中榜眼及第。罗钦顺官至吏部尚书,勤奋钻研学问,著有《困知记》等,独创了气学,在理学上成就斐然,与理学大家王阳明可以分庭抗礼。罗钦顺被世宗皇帝谕称:“实乃振古之耆硕,永为昭代之醇儒。”,他的画像进入了全国各地孔庙内祀奉,他的理学唯物主义思想载入了《中国哲学史》。如今他的学说还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泰和县为了纪念他,在县城内命名有“钦顺路”和“钦顺桥”。

泰和县古代第二位状元曾鹤龄,县城西门曾家人,他的外婆家是笔架山下冲坵村吴姓人家,小时候曾在山下的南山精舍读书,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曾鹤龄金榜题名,状元及第,大魁天下。

“落木千山天远大”,站在快阁上远眺,笔架山是群山中一个富有诗意的特色景点,曾经激起了黄庭坚等大批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的多少诗情。在老泰和中学的南大门前也可望见笔架山。传说清末泰和县城西富豪大户肖云浦(俗称肖百万)家的大门正对笔架山,还专门到笔架山下的吴姓村庄聘请私塾先生吴家珪到家执教六年。后来肖家弟子都善作诗文,人财兴盛。

笔架山是泰和县的一处重要文脉之源,促进了泰和县文风的鼎盛,古代有“隔河两宰相、十里五尚书”,“祖孙俱及第,父子并传胪”,“叔侄鼎甲”,“天下奇才”的佳话。

仰望笔架山,浩气贯青天;崇文立正气,千载有新篇。今天的笔架山下,延续着诗书礼仪之乡、文章忠义之地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笔架山周边的村庄每年都有大批学子取得高考好成绩,升入名牌大学。上模乡最近20多年来先后有10多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2006年老居村的魏小芸摘取全市高考文科状元桂冠,2022年泰和县高考文科第一名、理科第二名都被笔架山下的学子获取。正如明朝四朝元老、内阁首辅杨士奇诗言:“灵秀之所萃,爰昔钟贤哲”,笔架山下可谓人才辈出,英贤蔚起,有军政明星、丹青大家、文坛作家、商界名流,村民勤劳朴实,耕读传家,延续着千年文韵书香。(作者单位:泰和县委统战部   2022年7月成稿,2024年10月修改)

来源:泰和县委统战部 刘清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