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山书院

良田美陂铺前锦,群山叠翠绕四周,位于泰和县上模乡的笔架山(又叫三顾山),其顶峰有座三顾山书院。自东晋至明清时期,陆续有人士在山上修道、授徒、办学,1500多年来,虽几经兴废,但始终学风不失,书声绵延,文韵长存。

“三峰磊落排烟雾,昔日幽栖有卢度。”(宋 刘敏求 诗)据清光绪四年《泰和县志》记载,东晋卢度,字彦章,广东始兴人,幼修道,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从张永北侵魏,永败,魏人追急,至淮,不得渡,自誓今后不杀生。须臾见两盾流来,接之得渡,遂隐居三顾山(455年前后)。卢度一面践行誓言,潜心修练,研读《道德经》等;一面优游山水,物我兼和,山中鸟兽与他如形影相随,有野鹿常到他住处用双角反复撞击房屋,他说“你撞坏我的墙了”,鹿随即离开。他在屋前池塘中养鱼怡情,每条鱼起了名字,喂食时依次叫名字,鱼贯而来取食。多年后,他篷建书院,收徒讲学,创立了三顾山书院的雏形。卢度日积月累修行,境界修持不断提高,能预知自己去世的具体年月,于齐武帝永明末年(492年前后)去世,传说他得道成仙。

隋唐时期,“三顾山书院”成为一座方神庙,祀奉文昌帝君、卢度仙师。据考证,由“方神庙”改为“三顾山书院”是在北宋后期。

肖楚(1064—1130年),字子荆,号清节先生,北宋云亭乡大原(属今泰和县冠朝镇社下村月冈自然村)人,从小跟随舅父罗栝(gua)苦学二十年,专研《春秋》有成就,宋元符二年(1099年)中举,官教授,留京城太学。他不热衷功名权位,谨守本职。当时侫臣蔡京当权,在学界推崇声律之学,禁《春秋》,肖楚愤然离京回乡,隐居三顾山,自号三顾隐客。肖楚在三顾山20多年,潜心研学,教书著作,撰写《春秋经辩》十卷、《三顾隐客文集》十一卷,恢复“三顾山书院”,亲自做山长,传授弟子百余人。胡铨、赵旸、冯澥等都拜他为师,江南“五居士”中的“三居士”皆出自肖楚门下,一时名扬天下。胡铨(属今青原区值夏镇人)便是肖楚的得意门生。南宋初胡铨登甲科,为进士第五名,《春秋》第一。登第后归拜恩师肖楚,肖楚对他说:“学者非但拾一第止耳,身可杀,学不可辱,无祸吾《春秋》。”先生的品行骨气及多年的教诲深深影响了胡铨的品格,他忠诚正直,果敢刚毅,多次上疏高宗皇帝并当庭辩议,竭力主张抗金,反对议和,提出立斩投降派秦桧、王伦,但几次遭贬谪,后被孝宗皇帝重新起用,任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领兵抗金。胡铨被奉称为:“中兴第一,可与日月争光。”

南宋初期,泰和西平等南方地区贫瘠荒蛮,常有盗寇出没,朝廷在西平设置巡检司,派官兵镇驻,护卫南方地区。绍兴七年(1137年)吴公万被敕封为统兵总督都、招讨使,来到西平安营扎寨,除暴安良,并剿灭了长时间占领三顾山的土匪,确保了一方平安,恢复了书院的平静。吴公万因羡西平山川秀美,土地肥沃,择地肇基,成为西平吴氏始祖,迄今近900年。

南宋末,泰和县城蒙馆巷派肖氏宗人肖继文等敬慕先人肖楚的名节,因三顾山路远山高、不便县城学生入学,因此在城北迎恩坊旁边又筹建了“清节书院”,收纳来自全县各地的学子,后因兵灾毁没。多年后,吉安府推官刘度田(正七品)主持在县城黄山谷公祠右边重建书院,聘请名师讲学,县内外大批学子慕名入学,书院声名鹊起。

三顾山书院在明朝迎来一个鼎盛时期。书院内书声朗朗,人声鼎沸,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杨士奇、刘崧、陈循、罗钦顺、解缙、郭子章、刘鸿等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先后到三顾山书院讲学,游玩读书台,还进山脚下的七星垇村刘氏文会堂谈经论史,杨士奇有诗为证:“同志五六辈,时来共娱悦。研潭沂周礼,辨析穷毫发。”他们又来到书院旁的古读书台,“徜徉乎肖台之上,天高气清,神观爽朗,澡涤物累,涵养善端,俯仰千载欤歌天地”,这些历史名人留下很多有关三顾山及书院的诗文,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江西省最后一位状元刘绎,永丰县人,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在云亭书院(今冠朝中学校园内)讲学之余,到三顾山书院游玩讲学。

三顾山书院传播的“精、气、神”化育了周边乡村的崇文、正气之风,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时期,那些文化大家陆续莅临三顾山书院,光临泰和县,推动了泰和县学风的浓厚,文风的盛行。三顾山书院是泰和县一处重要文脉之源,孕育并促进了泰和县鼎盛文风,也成为庐陵文化的一个重要孕育地、传播处。古代“隔河两宰相、十里五尚书”,“祖孙俱及第,父子并传胪”,“佰侄鼎甲”,“天下奇才”等史实佳话都与三顾山书院的文脉分不开。今天的三顾山下,延续着诗书礼义、崇文忠孝的美德,周边村庄每年都有大批学子取得高考好成绩,升入名牌大学。上模乡先后有10多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2006年老居村魏小芸摘取全市高考文科状元桂冠,有军政明星、丹青大家、文坛作家、商界名流。

2021年,三顾山书院在四方热心人士的资助、支持下,重修成了青砖黛瓦马头墙古典式建筑。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定群书写的“三顾山书院”匾额高悬正门上方,正面廊柱和堂内柱子上镌刻了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四副对联。堂内布置了讲台,摆放了桌椅,张贴了历代名人与三顾山的事迹和歌咏三顾山的诗词文赋。书院在新的时代正以新的面貌展现于世,将赓续千年文风,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2022年6月成稿,2024年10月修改)

来源:泰和县统战部  刘清华、吴祖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