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禾”景明入画来——泰和禾市多元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记事

泰和县禾市镇又名早禾市,因灉水禾市段古称禾溪,盛产早禾稻而得名。千年槎滩陂浇灌出万亩良田沃土和耕读传家的农耕文明,绽放出绚烂夺目的文化之花。

近年来,禾市镇深刻把握乡村文化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全镇红色文化、美食文化、正气文化等文化底蕴,结合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精心打造、精细管护、精美呈现,用看得见的文化繁荣助推乡村振兴。

红色文化出新,现场教学心潮澎湃

禾市镇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红五星”正能量行动,提升“吉先锋”品牌实效,扎实推进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和移风易俗等。发挥熊瓦村自然生态优势,在熊瓦重点建设感恩路、生态文明小道和奋进广场等,勾勒出一幅“党旗红、乡村美、人民富”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画卷;获得国家森林乡村、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省五星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荣誉,成为各级党校和基层单位的研学基地。

去年以来,熊瓦先后承接上级及兄弟单位现场教学、红色研学4000多人次。越来越多的学员来到熊瓦认真听、仔细悟,在感受美丽人居环境的同时,接受心灵与精神的双重洗礼。熊瓦拍摄现场教学党课视频荣获全市二等奖,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美食文化出圈,过往食客心心念念

在烟火遇见,用百味治愈。禾市美食远近闻名,说起“禾市三宝”——“沙鳖子”“肉糊汤”“聋子鸡”,每道菜都让人回味无穷。

从省道进入禾市圩镇,随处可见不少以“沙鳖子”命名的餐馆。俗话说“乌鸡不下武山,沙鳖不过禾市”。“沙鳖子”就是一种巴掌大小、甲黑腹黄的小甲鱼,每年6月至9月为其活动旺季。在禾市牛吼河自然生长的“沙鳖子”,经潜心烹制,成为四方客人必点的招牌菜。

由鸡蛋、豆腐、肉、虾米加井水按一定比例搭配熬制的“肉糊汤”,出锅后软糯香甜,下肚后暖流直达全身,是让人挥之不去的舌尖记忆。

由当地外号为“聋子”的厨师蒋英淞自创,混合鸡、酒、盐、蚝油,不加水、不添油,做成的原汁原味“聋子鸡”,走红于大小餐馆,被评为“江西名菜”。

正气文化出特,四方宾朋心驰神往

据记载,祥兴元年(1278年)中秋,民族英雄文天祥集合近万兵力反攻抗元,受阻于禾市牛吼河,当地村民用自家门板、茅草在河面架设了一座浮桥,用砖块和瓦片砌成砖瓦塔,过河前文天祥率众人在渡口边上拜月神,祈求早日收复失地。火光通明的砖瓦塔伴着月光照亮了整座浮桥,帮助数万抗元将士安全渡河。

为表彰这一义举,文天祥特称此桥为“国渡桥”,这个村庄也由“郭渡”更名“国渡”。村子祠堂印刻着一副对联“郭渡易国渡感恩天祥渡,隐公配惠公敬仰卫国公”。如今,每年中秋期间,禾市百姓都会烧塔,在纪念文天祥的同时,祈求兴旺发达、国泰民安。

“身处和平稳定的新时代,更要知道什么是爱国。我们要学习文天祥一身正气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坚持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确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始终自信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年暑期,从国渡村走出去的老师刘雪丹都会自发回村当讲解员,深情地向游客讲述这段历史。

“发挥乡村文化的精神引擎作用,焕发乡村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乡村的美丽才能更持久,乡村全面振兴才有了塑形铸魂的‘软实力’。我镇将以水系连通项目为抓手,将国渡芳溪逐步打造成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文保、研学、文创、休闲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争取吸引、留住更多游客憩息驻足。”禾市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说。

文/尹美浪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广城

来源: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