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知识解读六)

为全面推动全县中医药事业跨越发展,提升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需求,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2023年,我县组织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现将创建知识和中医药文化宣传做如下解读:

中药学的发展史

《神农本草经》--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出现于汉代,共载药物365种,是由若干医家陆续写成的。

《新修本草》--唐代苏敬等人编写,是中国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成,该书52卷,共载药1892种,绘图1160幅,这一巨著对中国医药学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写的记载中国药品的标准、规格的当代法典。

中药学,它本身也叫汉族药学,它起源于古代汉族,在中国民族医学中,除了有中(汉)药学之外,还有藏族药学、苗族药学、傣族药学、蒙古族药学、维吾尔族药学、朝鲜族药学等。

中药的性能

一、 五味:辛、甘、酸、苦、咸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 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二、 四气:寒、热、温、凉

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 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 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三、 升降浮沉

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主要是以改善脏腑气机升降紊乱和病势顺逆的功效为依据,但与药物的四气五味、气味厚薄和其质地的轻重及药用部位等也有着密切联系,此外还受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升:上升、升提,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降:下降、降逆,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浮:轻浮、上行发散,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沉:重沉、下行泄利,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补泻

补泻是针对虚实病情起作用的两种药性。

1.补性药物:主要是补益人体的亏损,增强机体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机能,改善虚弱症状。诸如益气、补血、滋阴、壮阳、生津、安神、填精、益髓等类药物,都是属于补性的药物。

2.泻性药物:主要是祛除外邪与致病因子,调整机体和脏腑功能,以制止病势的发展。诸如解表、泻下、行气、活血祛瘀、利水渗湿、祛痰、消导等类药物,都是属于泻性的药物。

药物的补泻作用,并非单补单泻,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一种药物往往有多种作用,随着不同的配伍应用,也可显现不同的补泻作用。

归经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在机体作用的部位,就是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

药物归经这一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

毒性

苍耳子、苦棟根皮、昆明山海棠、狼毒、萱草、附子、乌头、夹竹桃、雪上一枝蒿、福寿草、槟榔、乌柏、巴豆、半夏、牵牛子、山豆根、艾叶、白附子、 瓜蒂、马钱子、黄药子、杏仁、桃仁、曼陀罗(花、苗)、箕着等;斑螯、蟾蛉、 鱼胆、芫青、蜂蛹及砒霜、升药、胆矶、铅、密陀僧、皂矶、雄黄、降药等。

中药的配伍 

一、 相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二、 相使

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三、 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四、 相杀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五、 相恶

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六、 相反

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用药禁忌

一、 配伍禁忌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薮、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二、 妊娠用药禁忌

禁用药: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螯、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矶、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芜花、牵牛子、商陆、鹰香、干漆、水蛭、 虻虫、三棱、莪术等。

慎用药:牛膝、川莒、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

三、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简称服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禁口”或“忌口”。一般而言,在病人服药期间,均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 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再者,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寒性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 及烟、酒;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 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

四、中药的用药剂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中药的计量单位换算:一两(16进位制)≈30g、一钱≈3g、一分≈ 0.3g、一厘≈0.03g。中药的剂量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依据药物因素、病人情况及季节环境来确定。

一般来说,花叶类质轻的药,用量宜轻;金石、贝壳类质重的药物用量宜重;鲜品一般用量也较大。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用量可重;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用量则宜轻。

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药物的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轻。

中药的服用发

一、给药途径:主要以内服和外用(口服和皮肤用药)为主。此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皮下注射、肌内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二、煎煮方法

1.煎药器皿:最好先用陶瓷器皿,如沙锅、砂罐。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煎药器皿切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

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以无污染的井水、长流水为好,城市里,则多以自来水为主。

3.煎煮火候:一般药物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

4.煎煮次数: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应煎两次,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5.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①先煎如金石、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打碎先煎20〜30分钟,然后与其他药物同煎;又如川乌、附子等药,也宜先煎。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因经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以确保用药的安全。

②后下,一些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者,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③包煎有些药物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如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④另煎,一些贵重药物,如人参等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所吸附,影响疗效,以致造成浪费。

⑤洋化胶类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胶等,容易粘附于其他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洋化,再与其他药汁兑服。

⑥冲服,一些粉末状、或液状类药物,如芒硝、竹沥等药,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用开水冲服。

服药细则

一、服药时间

根据病情需用要和药物特性,选择适当的服药时间,也是合理用药的要求。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1. 清晨空腹服,因胃中没有食物,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因此可以迅速到达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2. 饭前服胃中亦空虚。驱虫药、攻下药及其他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宜饭前服用。

3. 饭后服胃中存在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合,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宜于饭后服用。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4. 特定的时间服,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用于治失眠,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剂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晚间服一次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急性病则不拘时服。

二、服药量:

一般疾病服用汤剂,多为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因药力较强,服药应适可而止。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药量小则对胃的刺激性小,不致药入即吐。

(转载来源:健康宁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