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知识解读七)

为全面推动全县中医药事业跨越发展,提升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需求,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2023年,我县组织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现将创建知识和中医药文化宣传做如下解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即中医学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2.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1)症、证、病的基本概念①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查的各种体征。②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③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要点等。(2)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3)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及方药,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患者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5)“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二、阴阳

阴阳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既可标示一事物内部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1.阴阳属性:阳-天、昼、外、动、热、男、气、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等。阴-地、夜、内、静、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虚弱的等。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交感和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自和。①阴阳对立制约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②阴阳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为用、相互吸引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③阴阳交感和互藏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④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对立、依存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是不断处于 “阳消阴长”或 “阴消阳长”的变化中。⑤阴阳的相互转化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⑥阴阳自和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稳定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阴阳相接,乃能成和”、“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三、五行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①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②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的相生相克,不是绝对的。相生之中,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③五行胜复:五行中的某一行的偏盛,包括绝对偏盛和相对偏盛,则按相克次序依次制约,引起该行的所不胜行(即复气)旺盛,以制约该行的偏盛,使之复归于平衡,以致整个五行系统复归于协调和稳定。④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是五行系统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调控机制。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⑤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所不胜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⑥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所胜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四、脏腑学说

1.五脏:肝、心、脾、肺、肾。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精、气、血、津液、神

1.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2.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3.血:是行于脉中,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4.津液:是津和液的合称,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5.神: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六、病因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①风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②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疑滞;寒性收引。③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暑多挟湿。④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⑤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⑥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扰神;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2.疠气(传染病):又称疫病,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来致病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气候的特殊变化及环境卫生不良。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3.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七情内伤: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4.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5.劳逸失度: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逸。6.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病因,一般以较稠浊者称为痰,较清稀者称为饮。7.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病因,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8.结石: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9.其它病因:外伤、诸虫、毒邪、药邪、医过、先天病因等。

七、中医四诊

1.所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为四诊之首。

2.所谓“闻诊”,是指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

3.所谓“问诊”,就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是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清·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问证诗》:“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4.所谓“切诊”,又称脉诊、按诊、持脉、把脉、候诊、摸脉等,是医者运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浅表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身体状况,辨别病症的一种诊察方法。遍诊法,又称三部九候诊法,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遍诊法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三部诊法,见于《伤寒杂病论》,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寸口诊脉是指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一种诊察方法。

八、中医辨证方法

1.八纲辨证

八纲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八纲辨证,是指运用八钢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浅深、疾病性质寒热、邪正斗争盛衰和病症类别阴阳的方法。

2.六淫辨证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统称。六淫辨证,是根据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个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着六淫病证的辨证方法。

3.阴阳虚损辨证

阴阳虚损辨证,是根据阴阳的生理与病理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是否存在着阴阳虚损病证的辨证方法。

4.气血辨证

是根据气血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着气血病证的辨证方法。

5.津液辨证

是根据津液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津液病证的辨证方法。

6.脏腑辨证

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及病性的一种辨证方法。

7.六经辨证

六经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是以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将外感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综合归纳为太阳病证、阴阳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六类,从病变部位、疾病性质、病势进退、邪正斗争、体质因素等多方面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是对疾病演变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发病规律、病变特点和病变本质的概括,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8.卫气营血辨证

以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证候特点。病变按卫、气、营、血逐步发展至营分血分者为逆传。

9.三焦辨证

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10.经络辨证

是以经络学为理论依据,对患者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的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九、中医治疗法则

1.治病求本,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以采取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标与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只有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始终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才能做到治病求本。2.扶正袪邪,扶正指的是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邪指的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为了达到除病固本的目的。临床运用时可以根据正邪盛衰具体情况而采取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攻补兼施等治法。3.调整阴阳,是针对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采取损其有佘,补其不足的原则,使阴阳恢复于相对的平衡状态。4.调整脏腑,就是在治疗脏腑病变时,考虑一脏一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之重新恢复平衡状态。5.调理气血关系,由于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病理上常相互影响,而有气病及血或血病及气的病变,结果是气血同病,故需调理两者的关系。6.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应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

十、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汗、吐、下、和、清、温、补、消等八法。1.汗法:是通过发汗以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疮疡初起、疹出不透等病证。2.吐法:是通过涌吐将停留在胃脘、胸膈、咽喉的毒物、宿食、痰涎等从口中吐出的治法。适用于宿食停留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3.下法:是通过通泄大便,将停留在肠胃的病邪从大便排出的治法。适用于燥屎内结、水饮内停(水液异常停留于体内)等。4.和法:是通过调和与和解的方法,使表里、阴阳、脏腑失和之证,或者半表半里之邪得以解除的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病邪侵犯半表半里之间)证、寒热错杂证等。5.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方法,解除在体内的热邪的治法。适用于热毒证、热证、虚热证等。6.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来消散在体内的寒邪的治法。适用于内有久寒、阳气衰微等病证。7.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以恢复人体正气的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8.消法:是通过行气、活血、消食、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缓慢消散气、血、食、痰、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的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虫积等病证。

十一、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

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十二、中医疾病预防

加强精神修养,注意心理卫生;顺从四时,适应气候变化;饮食有节,力戒偏嗜;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锻炼体格,健壮身体。

十三、中医体质辨识

1.阴虚体质:口干咽燥,手脚心发热,两颧潮红或者偏红。脉沉细、舌红而干。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少食性温燥烈的食物,及时补充水分。2.阳虚体质:面色淡白无华、平素怕寒喜暖、腰脊冷痛、脉沉乏力、舌淡胖。可多吃甘温益气的食物,少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可常灸足三里、关元穴等穴位。3.气虚体质: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舌淡苔白,脉虚弱。多吃益气健脾食物。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4.血虚体质: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平常宜食具有补血养血作用的食物。5.血淤体质: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睚暗黑,肌肤甲错,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可多食具有活血散结、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6.痰湿体质: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身重如裹、口中粘腻、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饮食清淡,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可酌情服用化痰祛湿方。7.气郁体质: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苔白,脉弦。多吃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等作用的食物。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逍遥散、开胸顺气丸、柴胡疏肝散等调节。8.特禀体质: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和先天因素所造成的特殊状态的体质,主要包括过敏体质、遗传病体质、胎传体质等。饮食清淡均衡,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合理;少吃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9.平和体质:精力充沛,语言乐观,处事乐观,适应力强。为健康状态。

来源:宁都卫生健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