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 江西最早的书院——匡山书院

说到匡山书院,首先必须了解一个人—— 罗韬。

罗韬(公元886——969年),字洞晦,一字晦夫,号匡山,吉州泰和(今泰和县)人。他生于唐僖宗光启二年六月十五日(公元886年7月20日),从小就有志于学。稍长,更清修苦学,淡于声利。据说他读《论语》至“君子上达,小人下达”,顿悟,遂罢外缘,静坐小楼阅《孟子》。除了儒学,他还博览群书,以广耳目。由于这样长期刻苦学习,因而使他学富五车,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学者。那时正值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分裂,战争不断,于是他遁迹中团村,修业更加勤奋。

五代后唐初,罗韬被征授为长沙通判,到任后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有很好的政绩,受到皇上的褒奖,几年后因病告退,回到家乡,从此隐居乡村,娱于山水,以教书育人为业,不再步入仕途。

罗韬回到泰和后,便离开中团村,来到风景秀丽的匡山(又名义山、王山、子瑶山,在泰和县城东南80里)居住,更潜心于学,决心隐居终身。因他学问渊博,品行又高洁,故四方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为满足青年的要求,罗韬遂建书院于匡山之下(今泰和县苑前乡书院村是其故址),以育贤才。

著有《匡庐记》三卷、《门人问答录》五卷、《琳王郎馀稿》一卷。这事传到朝廷,明宗李亶于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八月敕赐“匡山书院”匾额,命翰林学士赵凤书之,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冯道为之记。这样一来,匡山书院的名气就大了,而且影响到后世。罗韬教育学生要多读《六经》,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技能,促进了封建礼教的兴起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宋朝理学的兴盛,罗韬应有起始之功。

元末,书院毁于战火。罗韬后裔曾三次重修,至清仍为讲学之所。一千多年间,文人学士慕名来游览的人很多,写下了许多赞美罗韬办学的诗文。

中国的书院始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设丽正书院,十三年改称集贤书院。号称我国最早的一所讲学式书院,是庐山白鹿洞书院。它的前身是南唐升元(公元937一一942年)年间创办的“庐山国学”,宋初才改称书院。这样看来,匡山书院创办的时间在江西堪称最早。罗韬于开宝二年二月二十日(公元969年3月10日)去世,享年84岁。门人追思之,私谥静逸先生。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敕赠太子太师,进经筵官,配享文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