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 毛泽东白云山上“钻牛角”


毛泽东白云山上“钻牛角” 


      “走七百里,打五仗,缴枪二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当打王金钰时,处于蔡廷锴、郭华宗两敌之间,距郭十余里,距蔡五十余里,有人谓我们钻牛角,但终究钻通了。”这是毛泽东选集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的一段话。

    这里说的“钻牛角”,指的是“终究钻通了”白云山。



       当年的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设在白云山顶峰的白云洞。白云山位于青原区东固白云山村的南面,绵延于兴国、泰和两县边境,主峰海拔862米。这里峰峦起伏,常年白云缭绕,故取名“白云山”。清朝咸丰初年,因悬崖底的清泉有治病奇效而扬名,于清末年间在其悬崖下建起了寺庙。

      1931年5月16日,毛泽东、朱德等就在白云庵内运筹帷幄,指挥红一方面军在白云山下围歼国民党28师。

       当时,红军集结于东固及白云山一带,毛泽东早已在白云山下的陶金坑部署了,可是敌军28师龟缩在富田迟迟不出来。这时,敌军蔡廷锴的19路军逼近到东固以南的崇贤圩一带,敌军郭华宗43师也从白沙推进到距东固仅10公里远。红军大部分集中在两股敌军50里之间的地带,准备伏击。面对敌人两面夹击的情况,部分红军将领不敢相信能取胜,项英等在会上称这是“钻牛角”,战斗不可取,意即一意孤行,进去出不来。但毛泽东对东固山、白云山一带的地形了如指掌。毛泽东三上东固山和白云山,为打好这一仗,精心部署。会上毛泽东力排众议,坚持设伏于白云山。



       3万多名红军在东固山、白云山静静地埋伏了25天,吃完了粮食,连白云山的竹笋和野菜几乎都挖尽了,终于等到了从富田慢慢前来的敌军公秉藩第28师。

      1931年5月16日清晨,白云山云雾还未散尽,公秉藩已乘大轿车行至东固,策马赶到白云山下。突然,两边山上枪声四起,在大雾中冒出来的3万多名红军,仿佛神兵天将。敌军望着突然出现的红军,惊愕地说:“红军是不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呀?”

      站在山顶指挥的毛泽东,见敌人惊慌失措,死的死,伤的伤,活着的乖乖举手缴枪。一部分逃跑的敌军从白云山半山腰右侧逃走,不过早已在毛泽东的预料之中。原来那里山高路险,全是不规则的石头,一高一低,平时行人都难走。往下再走就是二丈多高的深坑。敌军只顾逃命,红军此时紧逼,让其只有一条路可逃。敌军骑兵从这里往下逃,几乎都摔死在深渊。后来被当地村民称为“跌死马”。这个故事就传开了,流传至今。

     毛泽东站在白云山顶开怀大笑,朱德总司令见状说:“润之啊,来一首诗吧!”毛泽东脱口而出:“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渔家傲》这首词,后来毛泽东在福建建宁续完了后半阙:“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并冠题为《反第二次大“围剿”》传之后世。

      白云山战斗歼敌一个师,俘敌4000余人,活捉了28师师长公秉藩,缴枪3000余支,缴获电台一部。白云山首战告捷后,红军又连续作战15天,扫敌军700里,从白云山打到了福建。



       白云山战斗后,被俘的敌师长公秉藩装扮成士兵,骗过红军,逃到赣江边,涉水爬到该师留在江中的炮艇,想到不久前率师渡江,现只剩一人逃回,不禁放声大哭。

      不久,红军在瑞金举办胜利品展,将公秉藩逃跑时留下的“官印”展出,并附打油诗一首:“万人出发一人归,剿赤收场悔不该。提笔起呈心猛省,叫人快刻私章来。”

      在白云山战斗中,东固、白云山人民积极支援红军,成立了担架、救护队,送水送粮,运输枪支弹药,为白云山战斗的胜利,提供了大力支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张水良)



编辑:赵凌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