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播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勾起我对牛血汤的美好回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中专毕业分配到苑前工作。这里地处赣中南腹地,当地老表性格粗犷,豪放不羁,嗓门粗大,骨子里充满了一股子蛮劲,加上又盛产黄酒和牛肉,他们还真有点“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味道。单位正对墟棚,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窗外杀猪宰牛的声音与人员往来的脚步声就不绝于耳。打开窗户,刺鼻的血腥味和难闻的污水粪臭交织一起,不时飘进房间。初来乍到的我,对此十分地不习惯。
刚吃完早饭,四邻八乡的人们就纷纷往墟镇里涌入。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汉围坐在一个个土灶前,这些个土灶非常简陋,几块大石头上搁一个缺了口的大铁锅,大块大块的木柴把铁锅烧得通红,锅里扣着一个漆黑的木甑。木甑里面堆满了牛骨和内脏,在大火的煎熬下,飘出阵阵清香。屠夫老板把凝固的鲜红牛血划成小块,丢在木甑周围的沸汤里,烫一下,赶集的老汉们只要花上五角钱,就可以要上一大碗这样的热气腾腾的牛血汤。有些老汉还会用废旧的青霉素瓶子,从家里盛上一点味精,放在牛血汤里。
在我的印象里,家乡的人们在杀猪宰牛时留下的血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大多废弃不用。看着他们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我也来上一碗。果然,这样煮出来的牛血确实与从不同,牛血入口即化,鲜嫩的滋味至今难忘。但同事却阻止了我,说:“这样吃,不卫生。想吃的话,我们买上一些牛血,自己煮。”可我们自己煮过几次牛血汤,都不及从大锅里舀出来的味道好。我想,除了手艺以外,更重要的是那情景,那气氛。
过了几年,我来到沙村工作。这里是县里河东片的中心集镇,人流密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经济繁荣。镇北有一家“沙粮餐馆”,老板是一个女的,姓李,长得高大结实,她丈夫是粮站职工,因而取了这样一个店名。店里有一个招牌菜,人们都叫它“沙村牛血”。我心想,沙村不出产牛肉,何来牛血?原来,苑前的一些宰牛老板把生意做到了外乡,他们下午把活牛运到沙村,第二天凌晨宰杀上市。精明勤快的李老板抓住这一商机,做出了一道美味的“牛血汤”。这道菜与我在苑前吃过的又有些不同,她在牛血汤里加入一些“牛百叶”和里脊牛肉,加上牛血鲜嫩程度不减,从而招来了大量的食客。外县甚至吉安的人们都不远百里地前来品尝。李老板凭着这种创新精神,硬是把一道不起眼的平常菜,做得风生水起,把餐馆经营得红红火火。
沙村牛血汤的名气越来越大。县城一些排档餐馆也纷纷效仿,从乡下买来牛血,照着李老板的样子做牛血汤。但口味就是不同,有的说是县城的水质不同,做不出那样的味道;也有的人说是因为牛血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消耗,使得牛血变味了。个中原因,至今无人能说得清楚。
离开苑前、沙村已经十几二十年了,可我还时常想起那美味的“牛血汤”。(黄金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