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洋蓉带您听泰和 | 难忘老家那口水井 · 傅家昆



正如城市的依托是江河一样,在农村居家的依托便是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水井了。

在我的老家,村子祠堂前有一口八十年代才建成的水井,石块与石板相间铺就的井床洁净平整,石块凿成的井围已变得光滑润乎,井水晶莹透明,冬暖夏凉。

历史上,老家就是个水资源条件十分匮乏的地方,自古以来没有一口水井,祖祖辈辈人畜用水仅靠祠堂前那口大水塘。浇菜、洗菜、洗衣、饮用混为一塘,极不卫生。

到了八十年代初,村里人集资投劳,费大力开挖了这第一口井,从此后,这口十多米深的水井便成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生命根源的所在,是他们除了家里之外最乐于去的生活场所。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水井边不断变换呈现出不同的景致,让人心醉神迷。

每天天还没亮,就有那早起的汉子去井边担水,那第一桶井水被提上井框的声音,使沉睡了一夜的小村庄醒了过来,又一个炊烟袅袅、鸡鸣狗叫、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早晨开始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乡亲们一天的生活都是由清晨挑第一担水开始的。

冬日的早晨,水井的井口总是白气飘飘,久而不散。冬阳初升,从井中打上水来倒入盆中,犹见条条白气微痕袅袅升腾。老人们和孩童坐在小板凳上晒着太阳,妇人们手浸在温暖的水中淘米洗菜,搓衣洗被,互拉家常,此情此景,让人顿觉暖意融融。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最有情韵的还要数仲夏了。差不多家家户户都要趁早凉打几桶水回来放在家里。田里劳作归来,用毛巾抹上一把,顿时,身上的汗水、劳作后的乏累一拭而净。更有那聪明的主妇早早就备下两个大西瓜浸在盛有冰凉井水的桶中,当丈夫、孩子口干舌燥,暑热难耐之际,几瓣井水“冰镇”的“凉争冰雪甜如蜜”的西瓜一入口,大人孩子不禁喜形于色,顿觉神清气爽,腋下生风。躲过了中午最辣的日头,等到太阳快挂上西边的山头,尽管热浪还未退去,孩子们早已是迫不及待地肩头搭上毛巾,手里拎着吊桶或旧皮球,穿着拖鞋呱哒呱哒地涌向井边。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叉开双腿,在井围上站稳,手中一绾长绳顺着井口“嗖嗖”地放下去,桶底接近水面,轻轻一抖,水桶一个倒扣,随着“咕嘟”一声,水入桶中,趁着要沉未沉的势头,左右手握紧绳子,一上一下,一下一上,满桶水晃悠晃悠地被拽上来了。他们嘻嘻哈哈地笑闹着,用水沾湿肥皂相互涂抹在身上,搓搓揉揉,再用几桶水从头到脚哗啦一浇,一个个“泥猴”立马整个儿变得“晶晶亮、透心凉”。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孩子们乐乐悠悠还没离去,刚刚在家洗浴后的大姑娘、小媳妇们袅袅婷婷又来了,披着乡村湿润的暖风,不疾不徐的洗着衣裳,还不时地左顾右盼,生怕别人听到了她们那连父母也不愿告诉的悄悄话。待到“山光忽西落,井月渐东上”,村上的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会来到水井边,吸烟乘凉,静静地守候着安恬的时光。

如今,我老家搞起了美丽乡村建设,村子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条条道路拓展改建,家家户户也装上了自来水,而那口透着浓酽乡风民俗的水井景色依旧,却似乎被人们忘记了。鼎盛时期的喧沸,如今难觅踪影了,但是从村上老辈人的言谈中,我知道,家乡的水井在他们的心目中,仍然是风情依旧,抹之不去!傅家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