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您的关注,“泰和风”将陆续推出《主播带您听泰和》栏目,让泰和县融媒体中心的美女帅哥主播为身在天南地北的您,带来家乡最亲切美好的声音!
本期主播:丽莎


广东人爱喝早茶,泰和人爱喝早酒。虽说被誉为乌鸡之乡的泰和以乌鸡酒而闻名,也算得上是酒乡,但泰和人爱喝早酒却并不是因为泰和人嗜酒,而是因为早酒的菜好吃,泰和人好客的缘故。

喝“早酒”的习惯最初来源于农村。在热天,庄稼人趁着清晨凉爽早早的下地干活。忙到上午9、10点钟才吃早饭是常有之事。所以,在农村早饭是很重要的一顿,都会准备几个好菜,或吃几大碗饭,或喝上几两酒活活血、解解乏。久而久之,农村就有了喝“早酒”的习惯。然而泰和早酒能从农村推广到城市,达到城里人都津津乐道,趋之若鹜继而成为习惯的境界却是得益于泰和的一群优秀的民间厨师。

在泰和,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厨师。每逢婚丧嫁娶之日,村民都会请村里菜炒得好厨师主办宴席,厨师的手艺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很快就会成为全村人的宠爱。泰和县禾市镇增庄村的蒋英淞就是民间厨师的优秀代表。2010年,他在南昌举办的江西省名优小吃博览会上,做的一道农家菜“聋子鸡”竟然获得了江西厨艺界的最高荣誉“江西名菜”、蒋英淞从小跟着父亲学厨艺,通过几十年的摸索,天天在市场旁边的早酒店里帮朋友炒菜,虽然朋友们买到的菜都是当地一些很平常的鸡鸭鱼肉,蒋英淞也是根据现有食材搭配着烹饪。他做菜从不放各种香料,就是油盐酱酒或炒或炖,保持菜的本味,有时又用鲜美的河鱼搭配牛肉、或用红烧甲鱼炖豆腐。因他做的早酒菜味道好在乡镇小有名气,他有一个外号叫聋子,只要是他做的菜人们就取名“聋子鸡”或“聋子鸭”。


在泰和禾市、三都等几个乡镇,酒席上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肉腐糕汤,厨师因时因地取材,所用原料有肉、荸荠、豆腐、鱼、虾、葱、姜等十多种食材。尽管配菜不尽相同,但做法都是沿用上辈传下的手艺,把各种食材剁碎用淀粉搅拌,在大锅中煮沸熬成糊状的糕汤。端上餐桌时热气升腾,能调动人体所有的嗅觉和味觉感官,细细品来,既有鱼虾肉的香味,又有蔬菜的爽口,酸甜苦辣咸尽在这碗糕汤中。

肉腐糕汤在的蒋英淞继承和发展下获得江西风味名小吃称号。泰和县各乡镇的早酒各具特色,桥头镇的豆腐、香菇、山野菜、沙村镇的肚包狗、牛血,苑前镇市场上的“再添一碗”牛骨牛杂汤、螺溪镇的红烧牛排牛脚牛尾巴,沿溪镇的赣江河鱼混搭、南溪的红烧乌鸡、碧溪的石鸡炖火腿、这些农家菜甚至逐渐成为泰和人津津乐道的美味佳肴和乡镇的名片。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赣江边的渔民把打来的各种河鱼送到市场上,山区的林农把采摘的野生蘑菇、竹笋、各种野味等山货送进城里。菜农的新鲜时令蔬菜都在泰和农贸市场汇集,成就了泰和早酒丰盛的美餐。泰和县城好几家早酒店都设在农贸市场旁边。市民喝早酒,菜大都是自己去买,然后给早酒店厨师加工,加工费一般是收5到10元钱。他们喝早酒时都有哪些下酒菜呢,让我为你一一道来。
起初,泰和农贸市场喝早酒的常客主要是市场内的商贩,尤以屠夫们居多,这些个剥牛杀猪的屠夫是最会享受了。他们用小刀片下背脊肉上介于瘦肉和肥肉之间的薄薄的一片,他们叫猪背筋和牛背筋,用青椒来炒是最好吃的了,既无肥肉的油腻,又无瘦肉的粗糙,还带韧性的嚼劲,这肉能不好吃吗?煮猪肉汤的原料则更为讲究,他们专剔猪的颈脖和脊背相连处的一排骨肉用来煲汤。他们说是因为这段骨头像梳子一样排列,取名叫“篦梳骨汤”,因这段骨肉活动量大,两端有很多嫩骨,与排骨汤相比的确要胜一筹,相连的嫩骨和肌肉食之鲜美,汤味甘甜。每头猪的篦梳骨也就只能煲一锅汤,篦梳骨的嫩骨好吃但量太少,有些好吃的屠夫索性把整个排骨下的一丁点白色的嫩骨全割下用来炒着吃。一边咯吱咯吱地嚼着嫩骨,一边喝着小酒,做着生意,乐在其中。猪肉中还有一道特别的菜“炒心血管”,也是屠夫们的杰作,每头猪的只有一根筷子长的心血管,要炒一盘最少要5根心血管,这盘菜吃起来入味,嚼起来脆。自从成为泰和早酒经典的下酒菜后,原先没人要的心血管现在真是一管难求呀。早早的就被饭店定走。仅吃个猪肉就有这么多的讲究真让人不可思议。


乌鸡之乡泰和还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商品牛基地县,自然对于吃牛,吃乌鸡又有一番新花样。很多人都喜欢吃牛肉,但是泰和老罗早酒加工店的牛肉却别有风味。这其中牛肉的取材也是至关重要的,炒的是牛背筋、红烧的是牛腩、牛尾、牛排,煮汤的是牛血牛杂。

其中爆炒牛筋逐渐成为泰和早酒中必备的下酒菜之一。牛筋在超市都能买到看到,是白白净净、长条型,有些透明的,泰和早酒的牛筋却不是这样的,而是黄黄的甚至有些黑乎乎的零零碎碎的,是农村人杀牛后剩下的骨架、脚筋、牛蹄架在大锅中蒸熟后用小刀一点一点剔下来的,和白白净净的牛筋的区别在于这个“蒸”字上,而不是煮的,牛筋中的营养没有流失。如果是煮的牛骨架虽然附在上面的筋、肉已寡然无味,但又成就了泰和另一种美食,原汁原味的“牛骨汤”,

这是泰和苑前农民赶集时最爱喝的汤,花上几元钱装一碗汤,喝完后还想喝,却又不舍得出钱了,所以叫老板添一点,再添一点。久而久之当地农民把牛肉汤戏称为“再添一点”。凡是到过苑前镇喝过“再添一点”的人都会留下刺激口水的记忆。

泰和早酒的下酒菜还有很多,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洞里钻的、地上跑的,山上长的、地里种的无不成为人们的美食。宾馆饭店的老板和大厨们也都经常光顾早酒店,学习泰和早酒的各种菜式,把泰和人爱吃的下酒菜引入宾馆饭店,虽然他们别出心裁的为早酒菜取了象“猪三杰“、”牛三宝”“干锅鸡”等更为抽象或文雅的名称。但泰和人一吃就知道这是学聋子师傅做的聋子鸡,学的老罗早酒的菜,聋子鸡就是聋子做的正宗,小炒的猪背筋、牛背筋还是在老罗加工的吃着带劲。也不知为什么,或许是菜,也或许是酒,或许是喝早酒的人让你难以忘怀的缘故了。


庐陵古郡泰和县的先民来自全国各地,在中国历史上几次战乱的人口大迁徙中,不断接纳来自南京、北京、山东、湖南、湖北等世家大族来此定居,抗战时泰和这个鱼米之乡又敞开胸怀接纳了广东省几万之众的难民。所以,泰和人的性格即有北方人的豪气,又有南方人的精细。在泰和早酒的饮食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庐陵古郡、礼仪之邦热情好客的传统是浸在每个泰和人骨子里的,有朋自远方来,席面上摆满、酒杯里成满,在泰和早酒店里,每天都是笑声不断热闹非凡。士、农、工、商在此相聚,一起喝着泰和的早酒,大家都是朋友。泰和人交友的豪气和义气在早酒中升华,泰和早酒成为外地人对泰和的美好记忆,成为身在异乡的游子想念家乡朋友时一抹难以忘怀的乡愁。(康序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