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上模提线木偶戏

泰和上模提线木偶戏

作者:温珊薇

        在遇见木偶戏之前,我很难想象,那木偶是在人怎样的操控下,竟像被赋予灵魂与血肉,能为观众如此生动演绎出那人生的一幕幕悲喜。

        因此,我对木偶戏一直充满着一种新奇。当在我们身边消失了二十多年的上模木偶戏被发掘后,我着实为之感到欣喜而激动。它的出现,像件埋藏多年的宝贝重新被晾晒,也像为我揭开了一个关于木偶的谜。



       中国木偶艺术,堪称中国艺苑一枝独秀。其历史悠久,据说“源于汉,兴于唐”。木偶戏,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分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而消失了多年的泰和上模木偶戏,表演的就是提线木偶。

       上模木偶戏表演历史已有百年,到上世纪50年代时,上模彭昭财先生带领的提线木偶戏班表演红极一时。整个戏班人少简单,所有演出家当,一担箩筐便可挑完。



        农闲时,他们便挑着担,走村入户表演。除了在端午、元宵传统节日里表演,村里遇红白喜事、祠堂修缮时,也经常会请彭昭财的木偶戏班子表演。演出的剧目有《征东征西》、《西游记》、《满堂福》、《泽善堂》、《三娘教子》、《桃园结义》等一百多种。



       上模木偶戏的原始形态为单人木偶戏,由一名艺人表演,集唱、做、吹、打于一身。上模木偶戏的唱词,与上模当地客家民歌有关,它吸收民歌的精华,唱词地方口语化,是一种通俗流畅而富有鲜明个性的文艺形式。

       为剧目演唱而伴奏的乐器主要有钹、锣、鼓、唢呐、二胡等。与其它传统的木偶戏种一样,上模木偶戏的演出内容也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等,传统剧目不下数百种。



        上模木偶戏对表演场地的要求极为简单。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厅中央,摆放一张方桌,则可架设为木偶表演舞台。表演舞台的背景通常是一块色彩艳丽的布帘子,布帘及人胸高,木偶艺人便站在布帘的背后对木偶进行提线操纵。

        操纵时靠双手持着钩牌(操线板),利用悬丝来控制和调整木偶的表演动作。木偶由傀儡头(含盔帽)、躯干(含服饰)、四肢(含鞋、靴)等部分构成。所用材料,以木、竹、丝线、布帛为主。



        提线是上模木偶戏的主要表演方法,偶人系线根据角色的不同,分别为5到12根不等,按具体情况还有增加到20余根的。偶人通高50--60厘米,重3.5—5公斤。

        提线木偶艺人通过巧妙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方法,赋予木偶艺术生命,使木偶动作栩栩如生,却又有浓厚的木偶特色。可以自然地作卸帽子、脱衣服、搬椅子、抡杆子、单双闪官翅等特技动作。



       上模提线木偶戏的艺术特点可用“形声俱佳”来概括。除了表演时艺人颇具乡味的唱韵,木偶的外观造型制作也非常精致。木偶的脸谱是用银木或柚木精心雕塑而成,用褐石作脸的肉色,根据人物的特征和要求,用墨汁描绘五官。

       人物有“文武”、“小生”、“青衣”、“花旦”、“闰门旦”、“刀马旦”、“须生”、“红脸”、“花脸”、“丑生”等,脸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忠奸分明,男女老少各有特征。再配以华美的头饰与艳丽的服装,让人物更为鲜活而灵动。



       20世纪80年代初,上模上村村的村民蔡定礼传承了彭昭财老艺人的技艺,带着戏班子经常去邻乡或邻县演出。

       五六年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市场变化的冲击,观看的人逐渐减少,这个木偶戏团便淡出了乡间的舞台,最终解散。

       时隔20多年的今天,在文化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上村蔡定礼的木偶戏班又得以重返舞台。沉睡多年的木偶终于一朝苏醒,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重新活跃在传统的节庆里。泰和提线木偶戏于2016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莫扎特曾说:“只要用点心,您会发现木偶的灵魂,不只是在木偶,还有那丰富幽默的肢体语言与顺畅无碍的想象空间。”是的,木偶是具有灵魂的。相信,每一位观看上模木偶戏表演的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其中。只要有木偶艺人在,木偶的灵魂就永远在。



        我为上模木偶戏寄以深深的祝福,愿它在乡间的舞台上长演不衰,永远散发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


来源:庐陵人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