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千烟洲之烟

赣中南腹地泰和,在山水深处,有一个村庄,叫千烟洲。

一户一烟,千户千烟,故名千烟洲。

民以食为天,炊烟,是一块地方兴旺的标志。炊烟袅袅,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轻盈纤美,摇曳飘动,吹拂缭绕,香气散发,悠扬婉转。陶渊明《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黄庭坚有诗:“晓放白沙口,长芦见炊烟。”;陆游诗作中关于炊烟的诗句有几十处之多,“米竭炊烟静,村深客屦稀”,让人怏怏恹恹。

曾经的千烟洲也有山青水秀、人烟兴旺的好光景。只是随着人们无节制的森林采伐,水土严重流失,到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富饶之地只剩下贫瘠山野和孤零零的七户七烟了。

1983年,千烟洲迎来了戴着眼镜、背着鼓鼓行囊的中科院科学家们。李孝芳教授来了、李文华院士来了、程彤研究员来了……。科学家们根据千烟洲“宜林而少林,多雨而缺水,资源多样而经营单一,土地有余而生活贫困”的特点,从治水入手,以柑桔为主导产品,大力发展短期受益项目,同步发展林业,建立农业生态性循环系统。经过三十五年的艰苦努力,逐渐形成了“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鱼米粮,畜牧水产相促进,加工流通两兴旺”为特征的“千烟洲开发模式”。

小小山村的脚步声,激起世界的和鸣。如今的千烟洲试验站,已经建设成为一个设施良好、生态类型多样的野外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基地、生态实验研究基地、高等院校野外实习基地、生态农业的观光旅游和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作为一个日益开放的国际科研平台,得到国内国际的瞩目。印度德里大学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瓦千塔教授来了、美国蒙特克莱洲立大学地理系副教授威廉·索莱基来了、印度瓜哇哈拉大学经济学教授拉马雷升南来了、印度国际人口科学研究所教授苏·玛帝女士来了。

人养山水,山水养人。三十五年来,千烟洲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3%,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10.9%,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生态环境改善了,迁出去的居民又陆续迁回了千烟洲。如今的千烟洲,农业人口达到300多人,人均纯收入是开发前的30倍。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如今的千烟洲,又见炊烟升起,炊烟变彩霞,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夜色朦胧的千烟洲,在家家户户的袅袅炊烟的映照下,显现出别样的安宁、和谐、温馨,这是一种自然之美、一种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美。


作者:黄从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