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泰和乡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生不游紫瑶山,不知养生老糊涂。”鉴于这充满魅力的美言驱使,让我萌动了紫瑶山览胜的强烈欲念。
春天是游览紫瑶山最好的时令,既可以踏青,又可以纵览万物的旺盛景象,将紫瑶山山光水色之魅力尽收眼底。季春的一个清晨,我们从泰和县城出发,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泰和县城东部苑前镇洞口水库——紫瑶山旅游风景区上山处。我们下了车,顿时感觉自己正置身于茫茫苍苍的绿海之中。
紫瑶山处在江西中部雩山山脉中段,位于吉安市东南与赣州市西北交界处,方圆100多平方公里内群峰竞秀,层峦叠嶂,怪石嶙峋,溪水潺潺,茂林修竹之中掩映着不少宫观楼阁。据说:山上有九峰三坛,上坛在第一峰,中坛在第八峰,下坛在第九峰。山上名胜古迹甚多,历代文人骚客游此者甚多,清朝王融撰有《子瑶山记》。于今,仍有僧道在此修练。
传说西晋永嘉年间,华阳王子瑶弃官隐居于此。开初在黄茅岗上筑坛设樵启簿,因他修道甚虔诚,感动了白鹤,鹤群飞集在黄茅岗上。朝廷惊闻此事,赐其庐曰“白鹤观”。不久,王子瑶把醮坛由黄茅岗移至义册,从此致力于读经修道炼丹,四十如一日。王子瑶仙逝后,乡民为纪念他,把义山改名为“王山”,又称“子瑶山” ,她隐含着不名渊源 。
至宋代,朝廷太史张瑶山慕仰匡山风光,以自号瑶子改山名,并冠以象征吉祥和权势的“紫”字,自此,紫瑶山之名沿称至今。
正当我们饶有兴致地考究这个“山”名的来历时,一位村民打趣地说:“先生,你们且不管这些名字的来历了,还是赶快进入景区游览,等下会自然明白的。”由于览胜心切,我们只好暂时结束问津,依照村民的指点,匆匆起步入山。
季春的太阳似乎理解我们的心情,早就露脸相迎。那和煦的阳光,正适宜我们游览紫瑶山。我们放眼浏览,只见左岭右岭,山上山下,旖旎风光在阳春下充分展现。行进中,景色迷眼,清风扑面。不远处传来鸟的欢鸣。
且看,树木葱茏,芳草葳蕤;蒲公英、荠菜花以及许许多多无名的花星星点点,绽放出阳春的色彩。她们经过与严寒抗争,来报告春的信息。山上藤蔓交错丛生,有筒形的,也有扁形的。筒形的如臂,扁形的如掌。最粗的约有10公分直径,最扁的约有30公分宽。这些古藤异蔓,有的攀附崖壁,蜿蜒爬行;有的穿越石缝,匍匐伸展;有的缠绕树杆,曲旋而上。
它们各显奇态,犹如散蛇四窜,游蟒迅爬,非常壮观。径边怪石如蹲犬,如坐猴,如卧虎,如奔狮,形形色色,千姿百态,散而有致。极大的满足着不同游客的审美观。正当我们观看壮观美景而痴迷入神的时候,随行的向导饶有兴趣地给我们讲叙了一则故事。
向导讲叙道:后唐太子太师罗韬,系紫瑶山脚下的仁善乡人(今苑前镇),告别官场回到家乡,在紫瑶山顶一块叫“圈椅形”的平坦之地创立书院,设“孔圣殿”、“五经阁”,讲解道经、理学,书院扩大后,搬到山脚下的定光寺,四方学子纷纷慕名前往求学,促进了周边县、乡崇文兴学之风。声誉传至朝庭,长兴元年庚寅,明宗皇帝李嗣源发敕命彰表,并命翰林学士赵起凤书“匡山书院”四字,赐匾额。一千多年来,匡山书院虽几经搬迁兴废,但始终书声琅琅,文脉长续,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今,紫瑶山脚下的我们苑前镇仍有一个行政村叫“书院村”,村中仍有“匡山书院”村小学。
紫瑶山风景秀丽,群山环抱,道场遍麓,胜景如烟。紫瑶山上奇峰异石星罗棋布,有定光岩、观音岩、罗汉岩、双狮岩、围棋岩、龙头岩等,其中位于山腰的定光岩中有一个小岩洞叫“读书岩”,相传文天祥当年常常在此读书诵文。后来,文天祥写了“王山十二景”诗,其中,《读书岩》诗:“择幽远尘氛,石窟何深窈。日出不见人,书声出林表。”《驾鹤峰》诗:“苍龙出云表,驾鹤意如何?不向扬州去,遨游入太虚。”
紫瑶群山之间泉水萦绕,溪流淙淙,有水帘洞、送龙洞、化龙池、白莲池、炼丹池、舞龙潭。还有门前亭、相看亭、俨然亭、鸣凤台、岩心馆等亭台楼馆分布于群山之中。一年四季游人香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随着思绪的涌动,我们不觉已拾级登至九峰三坛。伫立于山巅,鸟瞰茫茫山野,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徐徐清风轻轻拂面,八角芳香随风扑鼻。这时我们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多么心旷神怡,一切烦恼与忧虑随之烟消云散。值此,我们不禁感叹——紫瑶山是游览胜地,是养生的好地方,不游紫瑶山,不老糊涂才怪呢。
夕阳西下,我们依依不舍地下山,一步一回头地走出紫瑶山风景区,真是流连忘返。返回途中,我们心中不禁大发阵阵诗兴,脑海中在反复闪现一幅幅神奇的画面,为今天意外的收获而倍感异常欣慰。
作者:黄扬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