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乡下用来消暑的东西有限,降温用的是扇子扇风,吃的是凉粉。没有冰冻处理过的凉粉靠天然属性,与环境温度相差无几的凉粉,吃起来冰凉冰凉的,满口生津,从口腔直接凉到心里面。再酷热的天,一碗凉粉下肚,身上的汗没有了,也感觉不到热了,毛孔舒泰地张开着,很是爽快过瘾。
提到凉粉,大家可不陌生,制作原料有大米、红薯、绿豆等等,一般需要经过浸泡、磨浆、熬煮等诸多步骤,比较复杂,有没有制作简便又美味可口的凉粉呢?还真有!原料来自于一种叫薜荔植物的果实。薜荔来自于山野,楚辞《九叹•惜贤》里写到,“搴薜荔于山野兮,采撚支于中洲”。无论是山区、丘陵、平原都有薜荔的野生分布,它们耐贫瘠,抗干旱,对环境的适应力强,也许在您生活环境的附近,墙壁山石上、树干上,灌木丛里,就可觅得薜荔的踪迹呢。
薜荔果是一种特殊植物(俗称东膨子、凉粉果),据说有公母之分,母果有籽才可以制成凉粉。具体做法是把薜荔果对半切开,掏出里面的果籽先晒干;取晒干的果籽适量并放入干净的纱布里,口扭紧,浸入装有井水的木桶中,用手反复揉搓材料,再挤出粘滑的汁液,一直反复浸水揉搓挤汁,直到感觉纱布里的薜荔果挤出的汁液不粘滑后即可;液体在常温下静置4个小时后就会凝固,加入糖或其他配料就可以开吃啦!其实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薜荔的药用价值和食用方法,《本草纲目》里记载,“其味微涩,其壳虚轻,乌鸟儿童皆食之”。《植物名实图考》里记载,“木莲即薜荔,自江而南,皆曰木馒头。俗以其实中子浸汁为凉粉,以解暑”。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薜荔制作的凉粉可谓是消暑佳品。
夏天到了,走村串院的小摊贩把时间算得贼准,都是在中午一二点钟左右,一天最酷热难当的时候出现。一声吆喝,全村男女老小都抵挡不住诱惑,争先恐后地出来围观,哪怕没有钱买的,也过来看看一饱眼福。见人多了,小摊贩就在村头那棵绿荫如盖的大樟树下,放下担子,张罗生意。一碗凉粉很贵,要一毛钱。那时候,一斤盐才一毛七,够全家人吃十天半个月。要大人给钱买碗凉粉,那真是太难了。记忆中,我的整个童年,也就吃了不到几碗凉粉,一个暑假,大概两三次口福的样子。大人偶尔也有大方的时候,双抢季节,大家都很卖力干活,都很累很困,为了犒劳和鼓励我们,父母一咬牙,给全家每人买上一碗凉粉,算是对全家一种奖励。
小摊贩扯开嗓子一叫喊,村里很多人就端着碗走了出来,把凉粉摊围得水泄不通。摊贩也不急,一边收钱,一边给客户打凉粉。,一般是三小勺,如上了年纪的老人,长得可爱嘴甜的小孩会酌情加一点。
三勺凉粉,也就是我们吃饭那个碗的一大半的样子,从来没有小摊贩大方到把我们的碗装满过。小摊贩自己也有碗,他的碗很小,三勺凉粉装进去,可以够到碗沿,算是盛满了,显得童叟无欺,也给我们造成错觉,好像用小摊贩的碗要多些凉粉似的。给客户舀完凉粉,小摊贩用一根耳杓,往一个盛糖精的瓶子里蘸一下,再往客户碗里蘸一下,凉粉就有了淡淡的甜味。如果不是糖精,而是用白糖就要每碗凉粉的价格再加两分钱。
东膨子做成的凉粉是淡黄色的,晶莹剔透,在碗里晃晃悠悠,就像把一个湖泊端在手里,碧波荡漾。小心翼翼地用调羹戳碎,搅拌均匀,舀一小勺放进嘴里,凉凉的,甜甜的,滑滑的,甭提有多美味了,两口凉粉下肚,从口腔冰到胃,从里冰到外,五脏六腑的闷热燥气一扫而光,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
如今的夏天,城里已经没有走街串巷卖凉粉的了,消暑有空调和风扇,有冰淇淋和冰镇西瓜,东膨子凉粉的消暑功能渐渐淡出,但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罗善德)
请输入验证码